聽新聞
0:00 0:00

今天破五千、疫情會延燒多久?醫:五月中旬就會出現最高點

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國內24日再新增5092例COVID-19本土病例,其中台北市新增1027例確診,台北市立兒童新樂園假日遊玩人潮明顯減少。(圖/中央社)

▲國內24日再新增5092例COVID-19本土病例,其中台北市新增1027例確診,台北市立兒童新樂園假日遊玩人潮明顯減少。(圖/中央社)

疫情延燒,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4)日公布國內新增5,172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5,092例本土個案及80例境外移入(72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無新增死亡。醫師沈政男說,關於這波疫情會延燒多久,牽涉曲線的下降速度,而這方面比較難以估計,但上升就比較清楚了,應該在五月中旬就會出現最高點。

沈政男指出,指揮中心今天說,「國衛院推估最高點為單日4.5萬人,而指揮中心在推估疫情還是料敵從寬,就用最高單日10萬人作為疫情推估」。這樣一來,「相不相信我先前的推估了?」

建模以推估疫情,各國都在做,而台灣因為先前都是清零,用不上,於是經驗比較少,但還是有人在做。建模當然不一定準確,甚至誤差很多,即便最厲害的英國流行病學團隊也經常預測錯誤,但這是因為疫情一直在變,尤其當你預測以後,大家看了心生警惕,而改變防疫行為,當然就會偏離原本的模型了。

然而,防疫如同作戰,而建模等於是一種沙盤推演,有助於進入狀況,比較不會手忙腳亂。

沈政男醫師說,他提出一個「中南部有機會壓平曲線」理論,也就是如果北北基桃成為所謂「尖山」,中南部與花東仍有機會把山頭剷平,成為「丘陵」曲線。理由:北北基桃與中南部的Rt值已經拉開!你看今天北北基桃加起來占了新增的八成,比先前的七成五更多了,而如果計算Rt值可以發現,北北基桃的Rt值約2.4,但中南部與花東加起來是1.9,有明顯差距。現在已是全台新增五千之譜,到了新增一萬、五萬,甚至十萬,能否繼續保有這樣的差距,有待觀察。

沈政男醫師說明,會出現這樣的差距,主要因為距離雙北熱區較遠、人流指數較低,以及城鄉生活方式的落差。但中南部與花東必須承受雙北來的擴散壓力,就看能撐到什麼疫情規模,至少目前還可挺住。比如台中,這兩天新增沒有繼續成長,讓人安心不少。事實上台中防疫在這波疫情一直做得很好,前幾天案例增加可能是因為南北流動,把傳播鏈從外地帶了進來。南投新增11例,也是難能可貴。至於南部,Rt值低到1.7-1.8,大家要保持下去。花蓮仍是繼續增加,但圍堵仍有希望。疫調雖然簡化,只要做得快速與確實,還是可以把曲線壓平一些。

本土確診病例持續攀升催出疫苗打氣,許多民眾24日前往台北車站接種站施打疫苗。(圖/中央社)

▲本土確診病例持續攀升催出疫苗打氣,許多民眾24日前往台北車站接種站施打疫苗。(圖/中央社)

沈政男醫師進一步指出,關於這波疫情會延燒多久,牽涉曲線的下降速度,而這方面比較難以估計,但上升就比較清楚了,應該在五月中旬就會出現最高點。有人說到了高點會持續100天,也有人說不會,「我是認為,如果以實際感染數目來看,確實不會出現高原狀曲線,因為易感染人數到了不夠讓病毒擴散的程度,曲線馬上就會降下來,出現拐點。但,注意了,這牽涉檢驗量能,而如果不足,那麼每天反映的其實是檢驗量能極限,就會出現高原形狀,這在去年五月疫情已出現過」。

沈政男醫師說,現在大家在討論疫調簡化,其實應該把台灣已有的數據代入模型,看看居隔縮短成七天,或者「以篩代隔」會對模型有什麼影響,總比憑著直覺印象來猜更有科學根據。模型出來以後,就可估算每日中重症人數、病床需求與死亡人數,然後據以調整防疫措施。如果醫療量能可能不足,可以考慮高風險場所選擇性升級,而如果仍有餘裕,當然就維持目前防疫強度。

 

 

加入 @setn 好友 #抗疫千日 指揮中心解編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