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古代為何行房稱「周公之禮」? 背後智慧令人汗顏

新奇中心/綜合報導

古代將男女行房之事稱為「周公之禮」。(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古代將男女行房之事稱為「周公之禮」。(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東方思想較為傳統,尤其是古代認為必須遵守「三重四德」、「禮義廉恥」,因此男女行房之行為不太常搬出檯面討論,而這也讓古代人將其統稱為「周公之禮」不過為何以周公命名呢?原來背後還有個典故。

相傳西周初年,世風磽薄,婚俗混亂尤其是在男女之間的關繫上,許多年輕人未婚就隨便發生了關係;輔佐天子執政的周公為整飭民風,親自制定了「婚儀七禮」,七禮在古代意味著「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敦倫」。

納採,就是男方要去請媒人去女方家提親,女方同意後在備禮去求婚;問名,男方問媒人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等,為了防止近親結婚;納吉,男方將女方的名字或者八字帶到祖廟占卜;納徵,男方送聘禮給女方;請期,男方指定婚期,尋求女方同意;親迎,男方將女方迎娶進門。最後一個敦倫,則是指行房,也就是說夫妻雙方在新婚之日禮行房事。

為讓士人理解如何執行七禮,周公遂與妻子一起演禮,現身説法,然而到了最後一個環節卻遭到妻子拒絕,躊躇間,周公見到兒子伯禽擺弄的幾個葫蘆瓢,發現兩片合在一起就是個完整的葫蘆,他便靈感頓生。次日,周公再把大家召到辟雍(學校),講解「婚義七禮」,説到「敦倫」時,他則拿出一對原配的葫蘆瓢來,以此為喻。

為讓士人理解如何執行七禮,周公遂與妻子一起演禮,但到敦倫時,周公妻子拒絕。(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為讓士人理解如何執行七禮,周公遂與妻子一起演禮,但到敦倫時,周公妻子拒絕。(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從此新婚夫婦均據「七禮」行事,原本的教具葫蘆瓢也在婚禮上被奉為禮器,用根繩子拴住兩個瓢柄,表示夫婦二體合一,也能一仰一合地擺在新房內,象徵男俯女仰及子孫繁衍。

由於當時還規定男女不能隨便發生關系,除非到了結婚當天才可以,於是後人因為周公指定的《周禮》,於是很多人就統稱為「周公之禮」。

而到了「禮崩樂壞」的春秋時代,周公制定的婚儀亦漸廢弛,孔子遂重修禮典。修到「士婚義」中「敦倫」一節時,他認為時過境遷,可以省掉,於是產生了「六禮」,不過民間照舊把世代相傳的葫蘆瓢置於婚儀中。孔子又順遂民意收葫蘆瓢入禮書,稱為「合巹」,不算婚儀中的正規禮器,而是夫婦「共牢而食」(即共吃祭祀肉食)後以酒漱口的器具。時間一久,不少人認為這是喝「同心酒」的器具,也有人仍學古人的做法將其一仰一合地放着,此外「七禮」至今仍是許多人結婚儀式重要環節。

加入 @setn 好友

【SETN12小時新聞現場 #直播中LIVE】每周一至周五早上10:00至晚間22:00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