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明朝名將助朝鮮抗倭寇 大敗豐臣秀吉讓日本300年不敢來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明朝名將李如松。(圖/翻攝百度百科)

▲明朝名將李如松。(圖/翻攝百度百科)

中國從唐朝至今共援助朝鮮抵抗倭寇侵略4次,其中明朝萬曆年間名將李如松,在碧蹄館之戰率6千人擊敗2萬人倭寇,援助戰事7年,由豐臣秀吉發起的倭寇大軍全敗撤退,讓日本從此300年不敢對華夏來犯。

李如松生於1549年,是遼寧省鐵嶺人,父親李成梁任職遼東總兵,是明朝有名將領,師父更是博學的徐渭。李如松從小就展現驚人的軍事才能,跟隨李成梁征戰四方又累積不少的戰爭經驗。他在1592年平定寧夏之亂,升為太子太保。

倭寇覬覦中華之心已有千年,唐朝時就想攻打朝鮮,侵犯華夏,卻被唐朝大將劉仁軌以少勝多,打得落花流水,最終不得不向大唐臣服,派遣使臣到大唐學習。

豐臣秀吉。(圖/翻攝百度百科)

▲豐臣秀吉。(圖/翻攝百度百科)

明朝萬曆年間的1591年,豐臣秀吉統一日本,結束日本國內黨權紛爭,休養生息1年。豐臣秀吉為避免武士戰鬥力消磨殆盡,並完成千百年來祖宗沒有完成的夙願,1592年3月派遣15萬大軍攻打朝鮮。朝鮮因國小兵弱,根本無招架之力,只好向明朝求救。

明神宗接到求救信和大臣們商議是否援兵,然而明朝其實已走下坡,當時正在平定寧夏之亂,一時間無法出大軍助戰。但這戰役又不得不支援朝鮮,因為倭寇目的很明確,攻占朝鮮下一個目標就是明朝,唇亡齒寒的道理誰都明白。更何況明朝和朝鮮一直邦交很好,明朝還是朝鮮的宗主國。

明神宗為了試探豐臣秀吉,第一次只派遣五千精銳騎兵,由祖承訓率兵。此時的朝鮮王庭已經被豐臣秀吉的軍隊打到節節敗退,放棄京城退守平壤。祖承訓還沒摸清楚情況,就中了倭寇七百火繩兵的埋伏,導致全軍覆沒,祖承訓八百里加急向朝廷求援。

李如松助朝鮮抗倭寇有功。(圖/翻攝百度百科)

▲李如松助朝鮮抗倭寇有功。(圖/翻攝百度百科)

明神宗得知五千騎兵竟然死在七百日軍之手大怒,朝鮮平壤大敗,也讓朝鮮王庭不得已再次退避到中國境內躲避,而倭寇則是盤旋在鴨綠江畔,隨時都有攻打華夏舉動。明神宗意識到情況危急,命令剛從寧夏戰場上凱旋的李如松,率領五萬兵馬支援朝鮮。

1593年1月8日,李如松率軍抵達平壤城下,向祖承訓了解城內情況。他身先士卒披掛上陣,鼓舞士兵,指揮得當,迅速占領平壤城外圍,這次的勝利也扭轉當前的戰局。

明朝名將李如松。(圖/翻攝百度百科)

▲明朝名將李如松。(圖/翻攝百度百科)

平壤城易守難攻,想要強行攻下必須使用火炮,李如松調集百門大炮對著平壤城轟炸,倭寇也仰賴堅固的城牆放箭及火槍,擊中李如松的戰馬。李如松巍然不動,更換戰馬後繼續指揮戰鬥,正是他這種鎮定的指揮穩定軍心鼓舞士氣。李如松下令派遣身手矯健的一千名士兵攀爬上城牆,砍倒倭寇的軍旗,插上明朝的軍旗,倭寇誤以為大軍已經攻占平壤,紛紛逃走。

在平壤普通門督戰的小西行長,率領主力軍約9000人藏在練光亭等堡壘周圍,準備著最後的戰鬥。李如松深知窮寇莫追的道理,倘若非要強攻,雙方可能都會損失慘重。他果斷下令甕中捉鱉,將城池三面派重兵把守,只留南面河道。小西行長即使知道是陷阱,也不得不踏進去。

北方嚴寒河面結冰可行人,起初小西行長怕被明軍埋伏,只派小股勢力過河。眼見無人阻攔,才命令大部隊過河,才剛走到河中間,就聽到炮聲震天響,冰面被炸出大窟窿,無數的倭寇掉入冰水中喪生。日軍越是混亂想要逃走,就加速冰面的破裂,一場戰役下來,十幾萬的倭寇只剩下六千多人,再也沒有戰爭的勇氣。

李如松率明軍助朝鮮抗倭寇。(圖/翻攝百度百科)

▲李如松率明軍助朝鮮抗倭寇。(圖/翻攝百度百科)

同時,李如松安排水軍切斷豐臣秀吉的運糧通道,逼得豐臣秀吉不得不主動向明神宗提出議和,要求將李如松調回。李如松和倭寇開戰到求和也只有一個月而已,不僅打掉豐臣秀吉的氣焰,同時也收復了多個城池,著名的碧蹄館戰役也發生在這個時期,李如松以六千人殲滅了倭寇兩萬多人。

明神宗答應撤回李如松,提出要倭寇俯首稱臣的條件,駐紮邊境三萬人馬,以備不時之需。但是,提出議和只是豐臣秀吉的緩兵之計,他根本不願對任何人俯首稱臣,這次和談也在1596年9月宣告失敗。豐臣秀吉養精蓄銳後,再派遣30萬大軍攻打朝鮮。明神宗得知豐臣秀吉再度來犯,立即徵調四萬大軍開拔朝鮮戰場,而明軍加上朝鮮的士兵總人數大約只有十萬人。

豐臣秀吉以為可以碾壓明軍,沒想到明朝的武器先進,大炮火藥齊上陣,打的豐臣秀吉的部隊丟盔卸甲再次慘敗。豐臣秀吉因此鬱鬱寡歡,一病不起,1598年8月病死。沒有豐臣秀吉的倭寇更是不堪一擊,不得已班師回朝,這場為期七年的戰爭最終以倭寇失敗而結束。豐臣秀吉一意孤行,導致日本多年經濟無法恢復,豐臣家族也失去領導地位,日本300年都不敢再踏足中國一步。

加入 @setn 好友 #我們與歷史的距離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