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蔡炳坤中風「腦中線偏移」原因曝!醫:腫脹太大擠壓到腦部

記者黃仲丘/台北報導

醫師表示,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的腦出血狀況,面積相當大(圖/資料照片)

▲醫師表示,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的腦出血狀況,面積相當大(圖/資料照片)

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7月11日晚間餐敘時,因右側大腦出血性中風突然倒下,緊急送醫開刀後狀況穩定,但目前正在加護病房觀察;北市聯醫日前表示,蔡炳坤有右腦上出血合併中線偏移;蔡炳坤在中風當下馬上送醫急救,但為何仍出現腦中線偏移,至今仍然昏迷?部立雙和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陳龍表示,這代表當時可能已出現了相當大片的出血,這類患者1週的觀察期只是最基本,預後恐不樂觀,仍須持續觀察。

北市副市長蔡炳坤在7月11日晚間餐敘時,因右側大腦出血性中風突然倒下,緊急送醫開刀,目前仍在北市聯醫加護病房治療中,北市聯醫表示,目前蔡炳坤腦壓已回到正常值,但這幾天都還是關鍵觀察期。

對此,部立雙和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陳龍表示,大腦出血後腦部細胞開始死亡,其實就像手撞到黑青會紅腫一樣,腦出血造成的腫脹,不會是立即明顯出現,可能是中風後2~3日開始腫脹,由於頭骨堅硬空間有限,而大腦的內部構造分為兩半,好比一個西瓜有外殼框住內部空間,在腫脹太大無法往外推擠的情況下,就會往對側仍是健康的部位擠壓,所以有些中風患者會出現「腦中線偏移」。

陳龍說,梗塞型中風、出血性中風都會造成腦腫脹,出血性中風腫的速度會比梗塞型中風更快,中風患者腦腫脹除了往對側擠壓也會往下擠壓,進而壓迫腦幹,造成意識不清,呼吸受到抑制。這也是為何許多中風患者都需要開顱減壓的原因。

蔡炳坤於中風的第一時間就緊急送醫,進行開顱手術和使用藥物,但至今仍昏迷且出現腦中線偏移,陳龍推測,這代表,可能出血的面積相當大。他認為這樣的情況下,要恢復意識,「一週」是最基本的觀察期,若超過一週,則要再進行神經學與電腦斷層追蹤,考慮後續醫療方式。這類患者的預後不太樂觀,仍需持續觀察。

陳龍表示,血管瘤破裂、或是有三高病史導致的高血壓性出血,發作時,很有可能一下子就大出血,十分難以察覺;淡水老街阿婆鐵蛋創辦人楊碧雲11日也因腦中風病逝,是否高齡長者本身就是中風高危險族群?陳龍表示,高齡者本身血管老化若伴隨有三高問題則容易出現血管硬化,可能血壓一高,血管就像氣球破掉一樣出血,此外梗塞性中風也可能與出血性中風同時並存。特別是55歲以上長者,若三高控制不佳,每多十年,中風機率也將成長兩倍。

那些族群需要提早了解自己的血管健康?陳龍建議有家族中風病史,年齡55歲以上長者,建議可做一次全身血管檢查,三高患者,也建議及早檢查,及早了解自己的血管健康,才可提早控制。

加入 @setn 好友 #三立獨家 Exclusive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