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交通年死3000人!學者曝「致命關鍵」:只處理結果未探討原因

國內交通事故死亡人數攀升,最近國外媒體報導台灣交通環境不佳。美國馬里蘭大學教授張金琳昨(13)日在交通部的演講中,指出台灣處理交通事故,只處理結果,卻未探討真正原因。

國內交通事故死亡人數攀升,最近國外媒體報導台灣交通環境不佳。(示意圖/資料照)

▲國內交通事故死亡人數攀升,最近國外媒體報導台灣交通環境不佳。(示意圖/資料照)

交通部統計,2018年起,台灣交通事故死亡人數持續攀升,2021年已逼近3000人,今年1至9月,交通事故件數、死亡及受傷人數,都較去年同期增加6%。

交通部昨天舉行「道路交通安全科技發展與政策願景」研討會,邀請張金琳專題演講,題目是「由系統架構及科技功能探討如何建立安全及友善的交通環境和文化」。

張金琳是馬里蘭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教授,他一針見血指出,台灣在處理交通事故時都採「鋸箭法」,只處理結果,卻未探討真正原因,有如發現腫瘤般,只開刀解決,但不知為何會有腫瘤。

張金琳說,在交通管理上,交通部有檢討的空間,但交通事故是很複雜因素的結果,有些屬於經濟結構的問題,例如騎機車外送搶單肇事,或機車違規一車多載,常常處理的情形就是肇事者未遵守交通規定,這是明顯的鋸箭法,只處理看到的結果,卻未探討真正原因。

張金琳說,外送員搶單或騎機車規超載,並非這些人想冒險,而是生活在貧窮線的人,常為了生活忽略交通安全,這些與經濟結構有關的問題都不是交通部管得到,交通秩序不該只是交通部的事。

張金琳再舉例,大車右轉撞上機車、行人,甚至造成小車追撞,常可見台灣處理的方式是認定駕駛疏忽,未保持適當距離、未及時煞車等,但應多些省思,了解是否車輛設備有問題,若有系統性的問題是否車輛該召回,如果是個別車輛保養問題,是否應該要追蹤管理及教育,若非系統性的問題,可考慮裝輔助器材改善,例如駕駛開車出現疲勞時,經由輔助器材給予提醒。

張金琳提醒,安全、和諧的交通環境是判定國家文明和現代化的重要指標之一,每件車禍個案後面都有破碎的家庭,值得深思。

張金琳說,健全的交通環境和文化、教育、法律、執法、社福都有關,他曾看到台灣的有錢人違規開車撞死人,卻能新台幣2萬元就交保,「是不是有權有勢就沒事?」

至於現在常談到的科技執法,張金琳說,只有落後的國家才全部靠科技,真正要改善交通問題還是要找到原因,如果只是打麻藥、開刀、貼上人工皮,相同問題還是會再出現,例如被家暴者每天帶著不佳的心情開車,貧窮者為了溫飽搶單做外送,如何要求遵守交通秩序,「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就是這個道理,只有了解事故原因後,再適時輔以科技才正確。

至於人的因素部分,張金琳認為,不只罰單還應教育,例如透過給予最低保險額度改善不良駕駛,酒駕者需要心理諮商,身心障礙者可透過社福團體的幫助等。

至於道路問題的改善,張金琳認為最簡單,但不僅工程設計要嚴謹,標準也應適時更新,並建立斑馬線的權威,同時適時提供資訊,預防違規亂序,例如:提早告知超速照相路段,是為提醒用路人減速,不是為了收更多罰款。

交通部長王國材在會中致詞表示,近年台灣在酒駕防制較有成效,但機車族、高齡者車禍死傷改善仍須努力,交通部提出跨部會7大面向、21項道路交通安全精進作為,包括:酒駕零容忍、修法嚴懲、工程升級、監理革新、執法提升、教育扎根及管考加強。

中央社 加入 @setn 好友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