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旬翁走路關節像「落鏈」寸步難行!全台350萬人膝關節退化3原因不開刀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王證琪表示,台灣膝關節退化盛行率15%,患者因擔憂不適、體力負荷、留下傷口等顧慮而延緩手術。(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王證琪表示,台灣膝關節退化盛行率15%,患者因擔憂不適、體力負荷、留下傷口等顧慮而延緩手術。(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年長者請愛護你的膝關節。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統計,全台有逾350萬人飽受膝關節退化疼痛之苦,嚴重者更需進行膝關節置換,不過多數民眾對手術仍有擔憂,因此往往選擇忍痛或是減少行走來延緩手術進行。根據健保署統計,每年應有6萬名患者有置換膝關節手術需求,但每年僅2萬人願意動手術。主要擔心手術疼痛且不適感、術後恢復時間長體力不堪負荷、怕留下大面積傷口。

74歲蔡先生近年膝蓋經常疼痛、走起路來關節像「落鏈」,一開始採消極治療未果、後期簡直寸步難行,覺得爬樓梯比登天還難,兩腳評估後需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今年初先選擇在右膝動刀,但術後仍會感到關節卡卡的,總覺得「好像不是自己的膝蓋」,半年後輪到左膝時,在醫師的建議下搭配智能減痛機器手臂輔助,術後不僅能快速下床行走,更明顯感受到雙腳在舒適度及疼痛感上的差異,讓他直呼好在有新選擇、疼痛感減低不少。

蔡先生分享手術後感想。(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蔡先生分享手術後感想。(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台中榮總骨科部醫師王證琪表示,台灣膝關節退化盛行率15%、約350萬人飽受膝關節退化疼痛之苦,且隨年紀越大,膝關節退化比例越高;以性別來看,女性受停經後荷爾蒙減少,生活型態常蹲、先天骨盆比例比男性寬等因素,在65歲後膝關節退化是男性3倍。

他說,膝關節退化症狀,包括關節疼痛、出現喀拉聲、O型腿、無法伸直等;磨損嚴重程度可分為輕度、中度及重度。多數患者屬於輕度,可透過物理治療、運動復健或輔具協助,中度者可透過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等藥物治療,少數嚴重患者因關節活動受限、明顯變形、影響生活品質時,需透過手術進行治療。但部分民眾也因擔憂不適、體力負荷、留下傷口等顧慮而延緩。

中醫大附醫骨科部人工關節科主任、台灣電腦輔助骨科手術學會理事洪誌鴻表示,患者膝關節手術前,醫師會先評估其軟骨損壞程度,並思考切割角度、如何置放人工關節,以及評估內、外側副韌帶緊度。他以自身經驗評估,若患者本身是O型腿,手術時會保留部分角度,不會完全「截彎取直」,也讓患者能有所適應。

骨科醫師提醒,重度退化性關節炎患者「該換就換」,拖到超過80歲才換膝,恐徒增手術風險。(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骨科醫師提醒,重度退化性關節炎患者「該換就換」,拖到超過80歲才換膝,恐徒增手術風險。(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不過,臨床上有2成患者對於膝關節置換手術成效不滿意,因為每個患者的關節曲線、切骨角度不盡相同,醫師得仰賴自身興驗和術前X光判斷,可能產生1到3度的誤差。近年在機器手臂輔助之下,術前透過影像掃描建置3D骨模型、規劃擺放位置及尺寸,術中協助醫師在對的角度下刀、降低人為移動誤差,比傳統手術更加精準、恢復快、降低疼痛感,逐漸成為換膝手術新趨勢。王證琪也表示,患者採用新型機器手臂,無需接受高輻射量的電腦斷層檢查,僅需使用X光片及輸入參數進行精準運算,仍保有醫師主動性外,切骨角度3度的誤差也大幅降低。呼籲60歲到70歲是換膝的好時機,切勿拖到80歲以上,避免高齡體力差、骨質流失,手術風險反而過高。

加入 @setn 好友 #《奕起聊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