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女主播力挺記者 曝光勇敢與熱情的來源 竟然是自己這樣的個性

資深記者鍾志鵬/台北報導

前女主播蕭彤雯力挺記者,曝光自己勇敢與熱情的來源,是出自己「求真與關懷」的個性。(圖/時報出版提供)

▲前女主播蕭彤雯力挺記者,曝光自己勇敢與熱情的來源,是出自己「求真與關懷」的個性。(圖/時報出版提供)

前女主播蕭彤雯有20多年的新聞工作經驗,是新聞業知名的拼命三娘,溫柔與俐落兼具,就像「倩女幽魂與東方不敗」的綜合體。走過無線電視、有線新聞台再到社群新媒體,蕭彤與時俱、依然以美麗的容顏跟機智的言語,活躍在觀眾網友面前。在《記者不是你想的那樣》書中,曝光當一位好記者的秘密。接受《三立新聞網》訪問時語重心長說,能當好記者真的不簡單,邏輯、道德、文字、整合、抗壓能力都要好。她永遠忘不了自己高中時想當記者的初衷。

女主播機智生活曝光  蕭彤雯回憶當記者初衷與熱情

現代民眾對記者的印象真的跟以前不一樣了,「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是提醒、更是鼓勵記者省思,為什麼會變這樣……

蕭彤雯在電話訪問那頭冷靜的說,真正一位好記者的功力,是建立在民眾看不到的那一面,一則SOT(主播播報之後的新聞影片英文縮寫)與一則文稿在播出刊出之前,需要記者的佈線、追蹤、調查、觀察、整合,透過文字的撰寫、過音(影音新聞需要與攝影大哥合作)、網路新聞(文字記者需要拍照與找圖片功力),就像是擁有超能力一樣,在新媒體時代十八般武藝都要會。

記者絕對不是像網友看到表面的那樣,任何人在時間、收視率、流量的巨大壓力之下,一定會有失誤,但要馬上調整、減少、甚至不許有錯的意念。

蕭彤雯說,自己從來沒有忘記20多年前,那位高中女孩在心中許下當記者的心願,從此閱讀、看國內外新聞前輩的報導成了回憶中最快樂的事。

當記者圓夢、更成了家喻戶曉的主播,蕭彤雯說自己依然與時俱進,學習新的事物,因為新、NEW、NEWS已成為血液中的DNA。雖然無法扭轉外界對記者的既定觀感,但她一定會堅持初衷,持續閱讀、持續保持機動與敏銳,因為記者魂就像莎士比亞說的:「愛像碳一樣,一旦燒起來,無法教它熄滅…..」

前女主播蕭彤雯力挺記者,曝光自己勇敢與熱情的來源,是出自己「求真與關懷」的個性。 (圖/蕭彤雯提供)

▲前女主播蕭彤雯力挺記者,曝光自己勇敢與熱情的來源,是出自己「求真與關懷」的個性。 (圖/蕭彤雯提供)

蕭彤雯揭開記者職業的真相 《記者不是你想的那樣》

蕭彤雯在著作《記者不是你想的那樣》感慨…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裡,我們經常從新聞記者的報導中了解這個世界,然而,這個應該被尊重的行業,卻受到了不公平的污名。你能想像自己辛苦學習,矢志不渝地追求一個夢想,最後卻被輕蔑地稱為「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嗎?

新聞記者是蕭彤雯從小就熱愛的職業,這份工作需要她付出無數努力和自我警惕,但現在卻冷嘲熱諷中遭到貶低,他選擇直球對決。回憶當年那一則社會新聞…

一個家的重建之路,火海餘生唯一生還者

當我還在華視當記者時,曾被臨時調度去採訪一起社會案件。那是一場火災,發生在夜裡。原本只是小火,女主人手被燒傷,男主人將火勢撲滅後,急著把太太送去醫院,沒想到再回家接兩個孩子時,卻發現全家陷入火海。原來餘火未盡,在他離開後又燒了起來。男主人衝進火場想搶救兩個孩子,結果三人都葬生火窟。這則火災因為發生在半夜,包括起火等主要畫面都由大夜班的記者所拍攝,主管要我重返火場做「人」的故事。確實,若沒有「人」的元素在裡面,這則新聞很容易淹沒在一整天大大小小的車禍、火災稿單中。所以我銜命前往事發現場,看到的就是已經燒燬的房子。人呢?這家就只剩女主人一個,而她還躺在醫院的急診室。

燃燒的火場,燃燒的希望:追尋火災倖存者的採訪任務

我到了醫院,與公關人員聯繫(依照各醫院規定,記者要拍攝任何畫面,都必須經過公關核可)。在表明來意之後,公關說無法讓我進入急診室,我們最多只能停留在門口。我請教值班醫師受傷女主人的狀況,他說沒有生命危險,只有四肢燒傷。我再問:「請問她知道先生和孩子的事嗎?」,值班醫師說:「她還不知道。目前還沒有其他家人來看她。她剛剛有問我們,她先生有沒有再來?她可能覺得奇怪,先生怎麼過了這麼久都還沒來。我們不敢告訴她,其實她的先生和孩子都走了。」我聽到這裡,不禁鼻酸。如實回報給臺內主管,我得到這樣的指示:「太好了!這是個好故事,妳一定要訪到她。」

新聞道德與人性的辯證,悲劇之中的抉擇困境

我不可置信地問:「訪?你要我問什麼?問她『妳先生跟孩子都死了,妳現在心情如何』嗎?你自己不會想想,如果發生在你身上,你全家人都死了、只剩你一個,你心情如何?」然後,我就把電話掛了。我不能違反醫院規定混進急診室,更不想由我來告訴這個傷心的太太與母親,她的先生因為急著送她來醫院,沒注意到火勢尚未全滅,導致最後他和孩子都罹難。我一點都不想問她的心情,因為我知道若換做是我,除了悲痛,更會一輩子懊悔。

紗布下的手勢,一個家的失落與期待

但我還是必須做出這則報導。我請攝影記者站在急診室門口,遠遠地拍,完全不拍她的臉,只拍她被包紮的四肢,沒有任何人能從這個畫面分辨出她的身分。我看到她滿是紗布的手,微微舉起,好像想叫什麼人,但遲疑了一會兒,又緩緩放下。我的文稿這麼敘述著:「遠遠的,我們看到她纏滿紗布的手,微微地舉起又放下。她或許想找人問:『我的先生在嗎?我的孩子們還好嗎?』但沒人能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沒有人忍心告訴她,他們都不在了。從現在起,四口之家只剩下妳一個人了。」

人性的燃點:火災報導中的同理心與細膩觀點,引發深深的共鳴

這則沒有當事人訪問的火災新聞,當天被放在晚間新聞的前段播出,因為李四端主播覺得這新聞打動人心。沒有任何人因為我拒絕採訪唯一的倖存者而怪罪於我,因為我證明給大家看:只要有同理心、只要夠細膩,就能同時兼顧新聞內容及人性,做出有溫度的新聞。

 前女主播蕭彤雯力挺記者,曝光自己勇敢與熱情的來源,是出自己「求真與關懷」的個性。(圖/蕭彤雯提供)

▲ 前女主播蕭彤雯力挺記者,曝光自己勇敢與熱情的來源,是出自己「求真與關懷」的個性。(圖/蕭彤雯提供)

新聞工作者的心態與責任:報導的溫度讓社會共感,點亮人性的光芒

剛進華視時,主管賞識我,讓我加入播報行列。剛開始播報的主播,大部分都從晨間新聞開始。當時我每天清晨四點出門,五點前抵達辦公室,開始協助大夜新聞製作(半夜發生的新聞,都只有攝影記者一人出機,必須由我幫忙撰寫稿子並過音)。

等處理完新聞就要趕緊化妝,因為那年代公司化妝師是早上八點才上班,所以我的髮型、妝容、服裝,都得自己一手包辦。(因此,我現在完全不想看到當年播報的照片⋯⋯)

七點坐上主播檯,播完半個小時新聞,快速買個早餐,囫圇吞棗後,就要開始準備八點半編採會議的報稿,然後出機採訪,直到晚上八點才下班。

是的,你沒看錯。當時我上班的時間就是從清晨五點到晚上八點,整整十五個小時,而且每天如此。那時有三位晨間記者主播,大家輪值,一次一個月。每當快輪到自己時,想到又得過一個月這種日子,我們都恨不得死了算了。

可能有人說:「誰叫妳愛錢?多播報就多賺錢吧?」

抱歉,一毛錢都沒有喔!是的,你還是沒看錯。當年在華視,我們工作時間幾乎超過一般人的一倍,但卻完全沒有任何津貼。如果你向主管反應太累,能不能早點下班?或能不能有些津貼?主管會回答你:「這是公司給你機會,你若嫌累,可以不要播,多的是人要搶著播。」

不只工時長、工時不固定、得不定時輪值晨班夜班、還有二十四小時責任制等,讓記者們不但疲憊,交友圈子也備受侷限。出社會後,我從來不知道什麼叫朝九晚五,而且是在工作十多年後,才享受到週六、週日都能休假的快樂。

前女主播蕭彤雯力挺記者,曝光自己勇敢與熱情的來源,是出自己「求真與關懷」的個性。 (圖/蕭彤雯提供)

▲前女主播蕭彤雯力挺記者,曝光自己勇敢與熱情的來源,是出自己「求真與關懷」的個性。 (圖/蕭彤雯提供)

對真相的渴求,是一路走來的最大動力

或許很多人想問:「如果這個職業這麼苦,妳為什麼一待就是二十年?」其實我也曾不只一次想放棄,但最終還是選擇留在這個戰場上。因為我知道每種工作都是一種「選擇」,當你選擇了這份工作,就等於選擇了這樣的生活。

在這樣的工作環境裡,你被逼迫著快速成長,接受超乎常人的磨練,必須在很短時間內抓出所有事情的重點,並整理成有脈絡的新聞,同時抗壓性要異於常人地高。這讓你一年抵別人三年,讓你即便很年輕,所見所聞及一身本領,就能與其他行業的資深工作者相抗衡,這是一種特殊能力。

常有學校或各單位邀請我去演講,即便我得從忙碌的新聞工作中擠出時間,即便車馬費少得可憐,我都會排除萬難,儘量參與…

因為我一直認為,老師不只教學生「技能」,更要告訴他們如何自覺,如何保有身為新聞工作者的基本價值,才不會喪失對「人」最基本的關懷與精神。因為記者是story teller,所有的新聞都是「人」的故事。若缺乏對人的關懷,不會有深入、細微的觀察;當你無法成為一個好的story teller,也絕對不可能成為一個好記者。

前女主播蕭彤雯力挺記者,曝光自己勇敢與熱情的來源,是出自己「求真與關懷」的個性。 (圖/蕭彤雯提供)

▲前女主播蕭彤雯力挺記者,曝光自己勇敢與熱情的來源,是出自己「求真與關懷」的個性。 (圖/蕭彤雯提供)

新聞工作者的觀點確實不一樣

當一個人持續處在高壓狀態下,壓力會迫使你快速成長,唯有如此,才有辦法在這個行業繼續生存下去。新聞工作能讓一個年輕人在短時間內快速累積實力,並讓自己的抗壓性及各種應變能力,被訓練得很強大。如果對自己的工作沒有深切的認知,就無法產生足夠的熱情,去迎接如同打仗般的每一天。

新聞工作的本質是什麼?

對我而言,新聞工作絕對不只是當個受歡迎的主播,頭頂著光環,讓大家仰望你。不管爬到什麼位置,我總提醒自己必須聚焦在對人的關懷、對真相的渴求。

我總不斷問自己:透過「記者」這個身分,透過「報導」的力量,我能為社會做些什麼?我能改變些什麼?這些新聞工作者的最基本價值,需要學界老師的正面引導,讓「理論」與「實務」取得平衡,相輔相成。

從業多年後,我曾回政大新聞系探訪老師。也是現在政大傳播校院院長林元輝教授,對我說了這番話:「不論身處的環境有多糟,你仍然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找到讓社會向上的力量,也可以守住你所相信的價值。即使看似黑暗,但選擇留在業界,仍抱有理想、願意堅持初衷的人,一定能為這社會帶來一些光亮。」因為這番鼓勵,我繼續走著這條路。一走就是二十年。

 前女主播蕭彤雯力挺記者,曝光自己勇敢與熱情的來源,是出自己「求真與關懷」的個性。(圖/時報出版提供)

▲ 前女主播蕭彤雯力挺記者,曝光自己勇敢與熱情的來源,是出自己「求真與關懷」的個性。(圖/時報出版提供)

本文採訪撰寫與摘自時報出版蕭彤雯著作之《記者不是你想的那樣》

加入 @setn 好友 #怎能不讀書

【SETN12小時新聞現場 #直播中LIVE】每周一至周五早上10:00至晚間22:00
大數據推薦
【立院大現場直播中LIVE】花蓮強震!藍黨團推150億元重建條例 遭綠委嗆已有方案給250億元助救災
熱銷商品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