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三軍總醫院副院長、泌尿外科主治醫師蒙恩。
父親節將至,提醒每位爸爸別忽視自身健康!攝護腺癌為台灣男性常見癌症之一,早期症狀不明顯,卻可能悄悄威脅生命。一名56歲爸爸進行例行健康檢查時發現PSA指數略高,約5點多 ng/mL(正常值應小於4 ng/mL),儘管肛門指診未見異常,但在與醫師討論後仍進一步接受PHI檢測,結果顯示PHI數值高達56,屬於高風險區間,隨後安排攝護腺切片檢查,最終確診為攝護腺癌,所幸發現得早,該名爸爸也依照醫師指示進行治療,目前恢復狀況良好。
高齡男性注意!攝護腺癌初期症狀難察覺
三軍總醫院副院長、泌尿外科主治醫師蒙恩表示,攝護腺癌的罹患風險與年齡息息相關,根據統計,男性在50歲以上罹患的風險會明顯上升,其中約有75%的病例發生於65歲以上族群。隨著年齡增長,受到體內男性賀爾蒙的長期刺激,加上基因突變與免疫力下降,都可能是促成癌細胞生成與擴散的關鍵因素。更令人擔憂的是,早期攝護腺癌幾乎沒有明顯症狀,往往等到出現排尿困難或骨盆疼痛時,病情已經嚴重惡化,錯失黃金治療時期,因此,定期進行PSA(攝護腺特異抗原)檢測,已經成為目前最常用也有效的初步篩檢方式之一。
揪癌要趁早 雙重篩檢提升診斷準確性
PSA(攝護腺特異抗原)是一種由攝護腺上皮細胞分泌、協助精子活動的酵素,當攝護腺出現發炎、良性增生或發生癌變時,其濃度會上升並進入血液循環,因此,透過簡單的血液檢查監測 PSA 指數,醫師能在病患尚無明顯症狀時及早發現異常變化,進一步安排檢查與治療,爭取黃金治療時機。不過,醫師也提醒,PSA數值的上升不一定代表罹癌,也可能受到攝護腺肥大或發炎等其他因素影響。為了提升診斷準確率,目前臨床上已逐漸導入「前列腺健康指數 PHI(Prostate Health Index)」作為輔助工具,PHI 結合了總 PSA、游離 PSA 及 p2PSA 三項指標,能更精準評估是否為攝護腺癌,幫助醫師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進行切片檢查,避免病患承受不必要的侵入性檢查。
死亡率逐年上升 及早檢查是守護健康的關鍵
日前公布的最新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統計,攝護腺癌依然名列其中,且其標準化死亡率有逐年上升趨勢。隨著健保政策已將 PHI 檢測納入特定條件下的給付,特別是對於 PSA 數值介於灰色區(如4~10 ng/mL)之間的民眾,醫師可依據病史與肛門指診結果,進一步建議進行 PHI 檢測,以提升早期發現率,並避免不必要的切片檢查。最後,醫師也呼籲,男性自50歲起應養成定期進行 PSA 檢查的習慣;若有攝護腺癌家族史,建議提早於45歲開始接受篩檢。攝護腺癌並非無法對抗的疾病,關鍵在於及早發現、及時治療,才能真正為爸爸的健康築起第一道防線,也讓每一個父親節,不只是慶祝,更是健康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