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1111人力銀行父親節前夕公布「職場男性壓力調查」,揭露台灣男性背後難以言說的沉重壓力,近九成五自覺身心負荷沉重,家庭經濟支出為男性最大壓力來源,逾四成須上繳七成以上薪資,黃仁勳、張忠謀成理想父親代表,顯示成功穩定形象仍受推崇。(圖/記者師瑞德攝影)
父親節即將到來,在這個象徵父愛與責任的節日之前,1111人力銀行特別針對職場男性進行「壓力調查」,試圖理解台灣男性在家庭與職場之間所承擔的壓力現況與心理負荷。調查結果顯示,近95%的男性自認生活中承受不同程度壓力,其中更有40.5%直言壓力「偏高」,甚至高達12.6%的受訪者表示自己的壓力分數達到81至100分,堪稱「破表」。當中壓力來源排名前三為「家庭經濟支出」(55.8%)、「工時過長」(40.5%)與「缺乏個人時間」(35.1%),顯示男性普遍處於高負荷生活狀態,壓力不僅廣泛存在,更逐漸累積成社會結構性問題。
其中一個最鮮明的數據是,男性在家庭財務中依然扮演絕對主力角色。調查指出,有40.5%的男性每月需將七成以上薪資投入家庭支出,27%必須貢獻一半薪水,更有12.2%幾乎將「全薪」上繳家用。開銷結構中,以「日常家庭支出」為最大宗(80.1%),其後依序為「房貸或租金」(55.8%)與「子女教養費用」(34.2%),顯示家庭經濟壓力實際由男性主力承擔,與現代社會雖逐漸普及的雙薪家庭模式,仍有顯著落差。
1111人力銀行發言人莊雨潔指出,調查結果呈現出台灣男性對家庭與婚姻的高度責任感。調查中顯示,有52.2%的男性在進入婚姻前就積極儲蓄與準備購屋,49.5%透過跳槽追求更高薪資,另有35.1%選擇兼職、打工等方式增加收入,以求建立更穩定的家庭財務基礎。這種提前布局的行為,反映出男性對未來家庭負擔的高度自覺與強烈的壓力感受。
不過,也正因為經濟壓力沉重,導致「不婚不生」的觀念逐漸蔓延。在尚未成家的受訪男性中,42.3%表示「沒有適合對象」、40.3%認為「薪水只夠自己生活」、28.8%因「收入不穩」對婚育抱持保留態度。1111人力銀行總經理張篆楷指出,這份調查不僅揭露男性在經濟上對成家的憂慮,也顯示若缺乏社會支持與結構性改善,這種壓力可能演變為對婚育制度的長期疏離,進一步衝擊台灣的社會人口結構與勞動市場。
在家庭分工方面,儘管社會逐步接受雙薪家庭模式,但男性仍對婚後家庭安排抱持矛盾心態。調查指出,有54%的受訪者支持婚後夫妻共同工作,26.1%表示尊重伴侶選擇是否就業,但仍有18%處於「兩難」狀態,一方面希望雙薪能緩解經濟壓力,一方面又擔心家庭照顧人力不足。當被問及「養育一個小孩所需的家庭月收入」時,29.7%的受訪者認為至少需要10至15萬元,其次為8至10萬元(28.8%),數據反映出台灣高房價、高物價背景下的育兒成本壓力,使許多男性在是否生育的決策上,陷入高度焦慮。
而就實際收入條件而言,根據主計總處2025年5月公布的數據,目前全體受僱員工平均總薪資已逼近6萬2千元,但行業間差異巨大,例如服務業平均月薪僅36,574元,遠低於整體水準。在薪資成長緩慢、物價持續上升的情況下,要實現雙薪家庭月收超過10萬元的門檻,對大多數家庭而言並不容易,這也成為導致低婚育率的重要結構性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當男性面對龐大的壓力時,並不總是尋求外部協助或社會資源支持。調查中,高達46.8%的男性選擇「保持沉默、自行消化」,其次為「放空、睡覺」(43.2%)、「旅行放鬆」(35.1%)。這樣的結果反映出台灣男性在文化上傾向情緒壓抑,長期缺乏適當的情緒排解機制,潛藏心理健康風險。
在詢問男性最希望企業提供哪些支持措施時,76.5%表示希望推動「彈性工時、遠距制度」,72%期盼增設「男性心靈假」比照女性生理假,另有40.3%建議企業推動「育兒與家庭友善制度」。這些數據顯示,台灣男性一方面渴望在職場中持續發展,一方面也期待企業能給予更多人性化支持,協助他們在家庭與職場之間取得平衡。
調查最後更加入趣味互動題,詢問「如果能任性選擇理想爸爸」,最多人選擇的是輝達創辦人黃仁勳,其次為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第三名則為歌手周杰倫。此結果反映出在當代經濟與科技主導的社會氛圍下,成功事業、財富穩定的形象仍是大眾對「理想父親」的集體想像與期待。
本次「職場男性壓力調查」由1111人力銀行針對其求職會員進行立意抽樣,調查時間自2025年7月7日至8月4日,共回收有效問卷1,193份。透過這份調查,不僅可深刻理解台灣男性在當前社會中的角色壓力與情緒負擔,也提供政府與企業思考未來政策與制度調整的重要參考,期盼能在重視女性權益的同時,也給予男性更多理解與支持,真正達成性別平衡與家庭共融的社會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