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胡偉良/大台北地震:土壤液化加劇地震風險 老公寓危機急待檢修!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 胡偉良/品嘉建設創辦人、老屋改建協會理事長

台灣(4/3)發生芮氏規模7.2地震,震央在花蓮,倘若地震發生在大台北,會導致什麼情況?

除了共振效應外,台北盆地的建築物也可能受到土壤液化的影響。( 圖 / 資料圖取自freepik )

▲除了共振效應外,台北盆地的建築物也可能受到土壤液化的影響。( 圖 / 資料圖取自freepik )

因為台北是一個盆地,盆地邊緣為堅硬地盤,內部是鬆軟的沉積層,當地震波進入沉積盆地,能量遇到堅硬的岩層,便被反射並限制在盆地內來回震盪,延長震動持續時間(果涷效應)。

此外,鬆軟的沉積物像較無力的彈簧,所以當地震波傳入盆地時,鬆軟的土層還會將震波放大2至3倍,因此會感覺搖得比較久且晃動程度較明顯(場址效應)。此時若再遇上建築物的振動頻率與地震頻率一致,更將使建築物産生更大的搖動。

盆地效應所造成的地表震動週期為 1.2~1.6 秒。對盆地內樓高 12~16 層的大樓最容易產生共振效應。

除了共振效應外,大台北地區的另一個重大地質缺陷是:「土壤液化」。

土壤液化,指的是排列鬆散且孔隙多的砂質土壤受到地震激烈搖動後,土壤排列變成緊密,導致空隙內水壓升高,原本是固態的土壤變成液態,或變成粘稠的流質。

土壤液化一來會使土壤失去原來的承載能力,二來會使地震時的搖晃更加激烈(產生共振),使得震度加大。因為土壤液化高潛勢區通常位於地表下 20 公尺以內範圍,因此,液化潛勢區的低矮房屋是很可能面臨「土壤液化」,導致房屋傾斜,甚至進而造成房屋倒塌,反之,有設置地下室的高樓則因已將靠近地表處較鬆軟的砂土挖除,加上連續壁的圍束,因此基礎下方發生土壤液化的風險較低。

地震導致的土壤液化會使建築結構下陷或傾斜,但一般樑柱等主要結構桿件並不會受損,非主結構如磚牆、一樓地坪及非結構樑柱則會龜裂破損。

根據中央研究院報告指出,台北市在 20 年內,發生規模 6 以上的地震機率有 93%。但是經調查後發現,台北市並沒有針對道路上的房屋做過耐震係數檢查,而在此 27 條道路上竟然有超過 107 棟屋齡超過 60 年以上房屋,很難確保在大地震發生時不會倒塌在道路上影響救援。

以民國 63 年以前所建的 4、5 層樓無電梯老公寓為例,除安全係數不足外(當時的法規根本沒有要求做地震力的考量),加上經過 40 年以上的歲月洗禮,混凝土都差不多粉碎了,加上騎樓的設計、頂樓加蓋(據目視觀察有頂樓加蓋的比率應該有 90% 以上),柱子、基礎都已呈現很脆弱的狀態,更可怕的是,這種房子在大台北地區,總數高達 10 幾萬棟!遇到地震來襲其結果真的是不堪設想。

大台北地區靠山的部分地質狀況較佳,反之,離山愈遠離河道愈近,地質狀況愈差。

像陽明山、新店等山區,地表震動週期 0.3~0.5 秒,也就是說 3~5 層高的房子最容易產生共振,但因地質較好,比較沒有盆地的加倍效應。

在廿年前的九二一地震中,人們其實早已見識過地震的可怕。當時,在南投、霧峰一帶的透天厝,「三樓變二樓」的垂直坍陷現象四處可見,許多人因此喪命於地震的一瞬間。

因此,此刻我們要關注的是早期興建的老舊建築,在服役(使用)那麼久之後,這個時候是不是該讓它們壽終正寢了,為了下一代的幸福和居住安全,老一輩的房屋所有權人真的該好好想一想了。

加入 @setn 好友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