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士林區腹瀉案暴增至177人 地震恐致地下水汙染?學者:921後曾發生過

圖、文/CTWANT

台北市士林區溪山里自設水源系統發生疑似水質不佳,8日造成多位居民上吐下瀉,北水處8日獲報也趕抵現場檢驗水質。(圖/CTWANT)

▲台北市士林區溪山里自設水源系統發生疑似水質不佳,8日造成多位居民上吐下瀉,北水處8日獲報也趕抵現場檢驗水質。(圖/CTWANT)

花蓮3日早上發生芮氏規模7.2強震,為921後最大規模地震,而台北市士林區溪山里近日傳出里民因飲用水汙染,導致多位居民上吐下瀉,且經檢測發現水中大腸桿菌超標。對此,學者分析,地震可能造成阻水層破裂、產生裂隙,可能使上方的地下水更容易往下滲入,造成地表的污染物進到地下水,使水質改變,921大地震後就曾發生過阻水層破裂。

溪山里里民因飲用水污染導致身體不適,經檢測發現水中大腸桿菌超標,而該里採用自設水系統,非經自來水廠供水。對此,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邀請學者解析,可能影響或污染地下水、山泉水的因素,以及是否可能受到4月3日花蓮地震的影響。

對此,淡江大學水資源及環境工程學系助理教授王聖瑋表示,地震可能引起地下水的物理與化學特性改變,包括壓力、濁度、硝酸鹽濃度、大腸桿菌濃度等,通常阻水層會阻絕上下含水層的地下水交換、或使地表水不易繼續往下滲入,然而,地震若造成阻水層產生裂隙,則可能使上方的地下水更容易往下滲入。

王聖瑋指出,1999年的臺灣921大地震之後,就曾發生過阻水層破裂的現象,然而以往國內的研究並未針對地震後的地下水水質進行科學性的調查分析,因此尚無法確認水質改變程度與震央距離的關聯性。

王聖瑋說,以地震而言,若地下水在地層中的垂直流動路徑改變,可能造成地下水來源與來自地表的雨水、河水等補注量的改變,這代表地表滲入至地下水的路徑、水量可能與以往不同,連帶可能造成地表的污染物進到地下水,而使水質改變。例如原本沒有裂隙的地方在地震後產生裂隙,若此處有汙水處理設施或管線、或地表的農業活動,再加上周遭若有污水處理設施、輸水管線、蓄水設施等破裂情形,可能造成大腸桿菌或氮類物質進到地下水中。

至於有什麼方法可以確認地下水或山泉水受到大腸桿菌污染的來源,王聖瑋表示,前述大腸桿菌與氮類污染,除了源自於生活污水與農業廢水外,亦源自於自然界的植物與土壤,因此應建立長時間的基準調查或定期監測數據,依此判斷地震後水質濃度是否異常變化,再調查周遭人為設施與管線的破裂與滲漏。

王聖瑋說,由於地震或洪水對水質的影響時間與範圍,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因此,未經淨化的水源或簡易自來水系統,較恰當的污染預防方式為地震後的水質檢測,確認水質安全無虞後再進行供水。

延伸閱讀

CTWANT 加入 @setn 好友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