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彭光偉/綜合報導

▲基民盟的梅爾茨(Friedrich Merz)在經過兩輪激烈的聯邦議會投票後,終於獲得325票當選為德國總理。(圖/翻攝自@merzcdu IG)
一場不穩的勝選,折射出聯盟政治的妥協現實
近期,基民盟的梅爾茨(Friedrich Merz)在經過兩輪激烈的聯邦議會投票後,終於獲得325票當選為德國總理。然而,這場勝選的本質,並非來自於政策共識或領導魅力,而是聯合政府為了遏阻極右政黨AfD進入執政邊緣的「防火牆操作」。
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所國際關係分析師宋高祖指出,第一輪投票失利的根本原因,在於梅爾茨選前曾與AfD共同提出限制難民與移民的法案,引發聯盟內部的左翼黨派不滿而跑票。而第二輪的成功,則是執政聯盟緊急拉回票源、重申《聯合執政協議》原則,才勉強完成「選出總理」這一政治動作。
然而,這也清楚凸顯了這個由左右光譜政黨組成的政府,其政治基礎本就鬆動,若政策分歧無法彌合,聯盟的存續時間極可能不長。
左右共治的矛盾困境:預算案成為首個壓力測點
由基民盟、社民黨與綠黨等組成的執政聯盟,在移民、國防開支、能源政策與財政減稅等議題上存有顯著歧見。梅爾茨作為一位親市場、強調財政紀律的保守派領袖,與重視社會保障的左翼政黨天生難以合拍。
「能否順利通過年度預算案,將是這個聯盟是否能正常運作的第一個指標。」宋高祖明確點出這場政治結盟的脆弱性。
聯盟內的政策拉鋸若無法妥善管理,不僅將拖延施政效率,也將進一步拉低德國內政的穩定性,使德國在歐洲的領導地位出現「功能性赤字」。

▲梅爾茨選前曾與AfD共同提出限制難民與移民的法案,引發聯盟內部的左翼黨派不滿而跑票。(圖片翻攝梅爾茨官方X)
德國社會的內部分歧,正逐漸體現在國會表決上
除了政黨層級的分歧,德國整體社會的裂痕亦愈趨明顯。無論是對移民政策的爭論,還是東西德歷史差異與經濟發展落差,這些結構性問題皆成為極右政黨得以擴張的溫床。
黨內跑票,某種程度上已成為政黨自主意志與個人理念衝突的表徵。宋高祖指出:「這不是一時的技術性問題,而是反映出價值整合已日漸困難。」
對中與對美政策 梅爾茨態度仍具不確定性
在對外戰略層面,梅爾茨對中國並無深厚經驗或明確路線,其過往僅對「中國商品傾銷可能威脅德國製造」提出過警告,尚無具體政策取向。但相較於蕭茲政府對中國的經貿務實主義,新總理未必會維持同樣的柔性互動。
有分析指出,若歐洲內部對中國的疑慮逐漸降溫,或中方主動釋出善意(如取消對歐洲議會制裁等),梅爾茨政府可能轉為務實調整對中關係,間接牽動德國與台灣的互動層次。
而在對美政策上,梅爾茨主張歐洲戰略自主,尤其強調提升德國自身國防能力。然而,在北約與跨大西洋聯盟架構未有變動下,德美關係仍屬密切,但梅爾茨對於川普主義的戒慎,或將促使德國在外交語言上更具獨立性。
對台灣的啟示 不要誤判歐洲政治熱度
對台灣而言,最關鍵的是如何正確解讀德國內政變化對歐洲對中政策的影響。若梅爾茨政府強調務實經濟與企業利益,對中國的態度可能趨於靈活,並未必延續強硬姿態。
宋高祖提醒:「歐洲內部仍對中國的地緣挑戰與人權紀錄抱持戒心,但當歐中關係逐步修補、貿易與外交互動頻率回升,對台灣議題的支持強度可能轉為節制。」
因此,台灣應持續強化與歐洲的多邊合作與議題連結,而非僅依賴地緣政治對抗框架下的「價值聯盟」敘事。
德國現實主義登場 歐洲需要一種新平衡
梅爾茨的勝選,是一次制度內妥協的展現,也是一場未完待續的挑戰。如何在聯盟內穩住施政基本盤,對外打造有彈性的外交策略,將是未來幾年德國能否重建其歐洲核心角色的關鍵。
歐洲的未來,不再是標榜「價值主導」的空談,而是實踐「現實操作」的博弈。德國正在調整它的位置,而世界,也在觀察這場調整將產生什麼樣的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