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手機納管反彈大!學生怒轟教育部「突襲修法」:不是拔掉插頭就能解決

記者李育道/台北報導

教育部日前預告將修正「校園行動載具使用原則」此草案將於本週三(21)日公告後,有12天的預告期廣泛蒐集意見。(圖/資料照)

▲教育部日前預告將修正「校園行動載具使用原則」此草案將於本週三(21)日公告後,有12天的預告期廣泛蒐集意見。(圖/資料照)

教育部日前預告將修正「校園行動載具使用原則」,本週三(21)日公告後,有12天的預告期廣泛蒐集意見,然而手機集中保管政策引發學生強烈反彈。立委范雲與學生團體共同舉辦座談會,邀集來自全台30所高中職學生代表齊聚立院,怒批教育部「突襲修法」、未尊重學生參與權。學生呼籲政策應分級管理,並明訂學生在校內決策程序中的參與比例,要求真正落實教育民主。

會中學生代表砲聲隆隆,無法接受教育部政策制定過程並未徵詢學生意見的處理方式,忽視兒少表意權。學生代表一致要求不同教育階段應分級管理,且應確保各校校內程序學生參與比例。

教育部代表指出,此草案並未公告,將於本週三(21)日公告後,有12天的預告期廣泛蒐集意見。立委范雲則要求教育部,召開全國性學生公聽會蒐集意見。高中校園比照服儀委員會規定,明訂討論校園行動載具規範的會議應有1/3以上學生代表參加,獲教育部代表現場承諾。

范雲指出,本次教育部修正校園行動載具使用原則,事前沒有確實徵詢學生代表意見,無法反映不同現場的多元聲音。身兼國教署青少年諮詢委員的學生代表提及,青諮委員曾於會議中要求參與手機管理討論,最終卻未被理睬,讓學生感受到被突襲式的修法、反彈很大。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楊姿潁理事長、臺灣一滴優教育協會蔡其曄理事長也分別提及,教育部應完善政策溝通與討論,落實學生代表參與討論,並重視學生作為政策影響主體的權利。

學生也提到,高中教學現場常融合數位工具,教育部應考慮分級分階段管理。多位代表認為,高中生心智發展較國中小成熟,應學習數位自律,而非一味禁止。成功高中徐宥霖同學指出:「教育部應該教會學生如何掌握開關,而不是直接把插頭拔掉」。中山女中馬語彤同學則分享課堂實際樣貌,表示學校的英文老師常讓數位工具融入教學,鼓勵學生多用手機查字典,集中保管政策要在9月上路的新聞一出,讓第一線學生老師感到錯愕,令人疑問「基層現場準備好了嗎?」台中家商陳郁智同學則認為,現在有些學校確實規定入校要將手機集中管理,實務上卻很難實行,不如讓學生「在科技中尋求自律」。

成功高中徐宥霖同學指出「教育部應該教會學生如何掌握開關,而不是直接把插頭拔掉」。(示意圖/資料照)

▲成功高中徐宥霖同學指出「教育部應該教會學生如何掌握開關,而不是直接把插頭拔掉」。(示意圖/資料照)

現場學生也強調,高中各校應遵循校內民主程序,自主討論手機管理規範。依現行「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校園行動載具使用原則」,各校規範需在校務會議通過。然學生代表在校務會議僅占比8%,引發學生擔憂。成功高中詹翔勛同學認為,跟學生代表討論,能夠「減少學生的未知與恐懼」,建議參考服儀委員會,讓學生代表參與討論的比例達到1/3。興大附中莊宜喬同學、數位實中馮于倢同學也認為,教育部此次修法,應明訂校內討論程序,避免學生被排除在外。

立委范雲指出,去年10月她擔任教文召委,曾舉辦公聽會討論手機議題,現場學生代表與各方專家都認同高中生應和國中小的規範有所區隔。然而,教育部3月召開研商會議的版本卻將高中以下學校一視同仁,和學生的期待不符。范雲提及,教育部規劃的集中保管政策,實際施行恐有保管權責不明的問題。而歐洲國家流行使用保管袋管理,一個要價約30美元,硬體經費也需審慎評估。范雲強調,高中校園手機管理規定應給予各校自主討論空間,納入學生、教師、家長代表。教育部應明定比例和程序,避免政策利害關係人未被諮詢。

對於高中職學生代表提出的意見,教育部林伯樵主秘現場回應,教育部將於5月21日將草案公告於眾開講平台,廣納各方意見,預計公告12天。林伯樵也澄清,教育部沒有公布過任何版本,本來就規畫高中階段分級管理,和同學期望的方向沒有不同。對於外界認為教育部要採行全國統一集中保管,是媒體政策溝通的問題,主管本次法規修正的教育部資科司吳穎沺司長並當場表示致歉。吳司長指出,認同分級管理、各校校內民主討論規範,也積極看待校內討論程序應有1/3學生代表的訴求,除去使用原則外,另外制定Q&A解釋,回應各界疑慮。國教署彭富源署長則補充,國教署已經製作指引,將讓各校有規範討論和制訂的案例可參考。

座談會最後,立委范雲再次強調,教育部修正此原則,應確實諮詢利害關係人意見。並具體要求教育部,未來公開修正草案諮詢期間內,辦理全國學生代表的公聽會,聆聽不同縣市與學校的聲音,獲得教育部現場承諾。

推薦專題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