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中心/楊惟甯報導

▲合議庭裁定柯文哲等四人再延押兩個月。
前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因涉及京華城容積率與政治獻金等案,與威京集團主席沈慶京、台北市議員應曉薇及前幕僚李文宗一同遭羈押禁見,原本羈押期限將於6月1日屆滿,但台北地方法院合議庭27日裁定四人延押兩個月。柯文哲隨後透過臉書強烈抗議,痛批檢方在法庭上自承非都市計畫專家,卻憑藉主觀臆測構陷他入罪,是赤裸裸的司法追殺與人格謀殺。
柯文哲臉書指出,此次司法追訴的核心爭議是檢方質疑柯文哲對京華城案施壓公務員,但柯文哲強調真相完全相反,劉秀玲作為前都委會執秘,從未遭到他或市府高層的施壓或排擠,更未有被「打入冷宮」或禁止參與京華城案會議等事。柯文哲表示,檢方所謂的證據,竟是某都發局人員透過市長室秘書轉達的一則訊息,而此訊息實際上僅是劉秀玲為自清而主動傳給副市長彭振聲,並得到「依法行政」的簡短回應。
但劉秀玲本人已多次在庭上澄清,她未曾接獲來自柯文哲的任何指示,且京華城案的審議過程皆依法辦理,並經專業委員會充分討論後通過,「都委會審議通過的案子,專家學者無人表達反對,市府更無權否決,司法大刀卻砍向柯文哲。」
柯文哲續指,更荒謬的是,檢方在法庭上承認「我們不是都市計畫專家」,卻堅持以主觀臆測入罪,並配合特定媒體及政治人物刻意炒作,將司法審判變成政治操作,令他憤怒批評此舉是在「光天化日下,對柯文哲進行人格謀殺」。
柯文哲強調,都市計畫涉及高度專業性,法院和檢方不應憑藉主觀推測與零碎證據便輕易羈押。他直指此案背後有政治力介入,司法已成為政治鬥爭的工具,所謂的「秋後算帳」對象不只是他個人,而是更廣泛的政治清算行動。
台北地方法院則表示,羈押與實體犯罪判定是兩回事,此次羈押裁定僅基於訴訟程序的需要,以避免證據被湮滅或證人被串供,並非預設犯罪成立與否。法院認為,本案牽涉證人眾多且案情複雜,仍需大量時間釐清,延押裁定具司法必要性。

▲無罪推定原則。(三立新聞網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