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蒲世芸/綜合報導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近來針對以色列與伊朗之間的衝突言論反覆不定,時而全力支持以色列的軍事行動,時而又撇清與攻擊無關,這種態度讓本已緊張的中東局勢更加撲朔迷離。

▲為抗議以色列襲擊伊朗多座城市,人們焚燒以色列和美國國旗。(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據BBC17日報導指出,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聲稱攻擊行動是在「與美方充分協調」下進行,但川普的模糊立場,讓以色列與伊朗目前愈演愈烈的衝突將如何落幕,成為全球關注焦點。BBC整理了目前川普對戰事的舉動,並分析他受到哪些因素牽動,又會怎麼選擇?
一、向納坦雅胡妥協,升高對抗
在以色列飛彈襲擊德黑蘭之際,川普警告伊朗領導人,將面臨「更殘酷」的攻擊,並明示這些攻擊是由「配備美製炸彈的以色列盟友」執行的。
川普一再強調,與納坦雅胡一樣,他的終極目標是防止伊朗擁有核武。不過,與傾向直接武力手段的納坦雅胡不同,川普口頭上較偏好透過美伊談判達成協議,這也符合他一貫自詡為「世界級談判高手」的形象。問題是,川普對於如何達成協議始終搖擺不定。有時威脅動武,有時又鼓吹外交,甚至曾在同一句話中說,以色列攻擊伊朗「可能促成協議,也可能讓談判破局」。
川普的支持者經常將這種不可預測性視為戰略手段,也就是俗稱的「瘋子理論」,刻意製造不確定性,以迫使對手或盟友妥協。這種策略曾被形容為美國前總統尼克森在冷戰時期的談判風格。
有部分川普幕僚與鷹派支持者,也傾向這樣的「極限施壓」做法,認為威脅終將奏效,因為「伊朗從來就沒打算認真談判」。儘管2015年伊朗曾簽署歐巴馬主導的核協議,而川普後來選擇退出。

▲儘管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稱攻擊行動是在「與美方充分協調」下進行,但川普強調美國並未參與。(圖/翻攝自納坦雅胡臉書、川普的X平台)
納坦雅胡則持續施壓川普走向軍事對抗的路線,而川普儘管多次表達渴望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最終仍可能不得不實踐他對德黑蘭發出的強硬警告。另一方面,以色列也可能在幕後進一步遊說美方軍事介入,尤其是要求美方提供能摧毀伊朗福爾多(Fordow)地下濃縮鈾設施的「鑽地炸彈」。
戰事升溫的同時,共和黨內部長期主張對伊朗「政權更替」的鷹派議員,也開始對川普施加更大壓力,敦促他展現行動力。雖然川普或許認為升高衝突能削弱伊朗在談判桌上的籌碼,但事實上,美伊第六輪會談原訂22日將由川普特使魏科夫(Steve Witkoff)在阿曼主持,如今也已被取消。
二、維持中間立場,避免進一步升高
迄今為止,川普一再強調「美國並未參與以色列的攻擊行動」。
然而,如果選擇升級戰事,對川普而言不僅是戰略風險,也可能對他的歷史定位造成深遠影響。美軍的神盾艦與地面飛彈系統目前已協助以色列防禦伊朗的報復攻擊,這樣的「間接參與」也引發質疑。
美國國安會內部有幕僚勸川普,不應採取任何可能使以色列攻擊升溫的行動,尤其是在有伊朗飛彈成功突破以美聯合防線、造成死傷的情況下。
納坦雅胡現在主張,攻擊伊朗最高領袖哈米尼(Ali Khamenei)將有助「結束戰爭」,而非使局勢升高。但一位不具名的美國官員週末對媒體透露,川普已明確表態反對這樣的行動。
三、聽從MAGA派聲音,選擇退卻
川普面臨的另一項重大考量,是國內政治基盤的壓力。
雖然大多數共和黨國會議員仍堅定支持以色列,包括提供軍援,但川普「讓美國再次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簡稱MAGA)運動中的核心支持者,卻對這種傳統的「堅不可摧的美以關係」開始出現反彈。他們質疑,美國為何要違背「美國優先」的外交政策,冒著被捲入中東戰爭的風險。

▲為回擊以色列的攻擊,一枚伊朗飛彈擊中以色列北部一座煉油廠,現場濃煙滾滾。(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挺川派名嘴卡爾森(Tucker Carlson)就痛批政府「說沒參與根本是騙人」,並呼籲美國「應該與以色列切割」。他甚至直言,納坦雅胡與他「嗜戰的政府」正試圖拉美軍入戰場,讓美國士兵為以色列而戰。卡爾森寫道:「如果美國真的介入,簡直是對數百萬投票支持『美國優先』選民的一記耳光。」同樣力挺川普的共和黨眾議員葛林(Marjorie Taylor Greene)也在X平台發文指出:「任何渴望美國全面介入以伊戰爭的人,都不是美國優先派MAGA的支持者。」
這樣的反彈聲浪,成為川普目前最大的政治弱點之一。
為了回應這些聲音,川普在社群媒體上表示,已加入俄羅斯總統普丁的呼籲,希望戰爭儘速停止,15日更提到:「伊朗與以色列應該談判解決,美國與攻擊伊朗無關。」不過,伊朗方面早已警告,一旦華府協助以色列防禦,將攻擊駐中東美軍基地。
若出現美國軍人傷亡,MAGA派的孤立主義聲音勢必迅速擴大,進一步迫使川普考慮撤身,甚至對納坦雅胡施壓,儘快結束軍事行動。
掌握全球脈動、深入觀點分析,訂閱一鍵看世界SET Glob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