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用AI說戲 不是戲說AI!2025傳藝金曲獎宣傳片顛覆你對廣告的想像

專案中心/綜合報導

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辦的第36屆傳藝金曲獎,將於2025年8月23日隆重登場,地點選在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作為年度最具代表性的傳統藝術盛事,本屆以「代──換景 CUE 36 請走」為主題,寓意傳統藝術在世代交替中,如何不僅延續技藝,也勇於轉場,讓新一代接續登場。

7月2日的入圍記者會正式公布入圍名單,共計42件作品、88組創作者脫穎而出,涵蓋音樂與戲曲表演兩大類別。典禮特別獎由音樂類的陳茂萱,以及戲曲表演類的林吳素霞獲得,表彰他們多年來對傳統藝術之深耕與傳承。

現場貴賓雲集,包括文化部次長李靜慧、音樂類召集人潘皇龍、戲曲類暨總召集人李國俊,以及本屆宣傳大使李國毅皆到場共襄盛舉。8月23日典禮當天下午將舉辦「傳藝大道」,並由台視綜合台及多平台同步直播,邀請全台觀眾一同參與這場屬於傳統與創新的盛宴。

第36屆傳藝金曲獎入圍名單公布記者會。傳藝中心主任陳悅宜(左三)與宣傳大使李國毅(左起)、音樂類評審潘皇龍教授、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總導演郎祖筠及評審團總召集人李國俊。(圖/主辦單位提供)

▲第36屆傳藝金曲獎入圍名單公布記者會。傳藝中心主任陳悅宜(左三)與宣傳大使李國毅(左起)、音樂類評審潘皇龍教授、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總導演郎祖筠及評審團總召集人李國俊。(圖/主辦單位提供)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傳藝金曲獎首度嘗試以生成式AI技術製作主題宣傳片,於記者會現場震撼首映。影片中融合了AI生成的視覺,結合戲曲的身段與符號意象,展現出科技與傳統相遇後的嶄新面貌。

這支影片不僅是宣傳工具,更是主題「換景」的最佳實踐。它不再只是以視覺吸睛作為目的,而是讓AI技術成為轉譯傳統精神的語言工具。這樣的選擇,象徵傳藝金曲獎在科技浪潮面前,不僅不迴避,更主動擁抱轉型的契機。

生成式AI將天馬行空的想像轉化為宣傳片影像,AI工具逐漸導入影視產業工作流,還可以降低後製成本、縮短製作時間。(圖/主辦單位提供)

▲生成式AI將天馬行空的想像轉化為宣傳片影像,AI工具逐漸導入影視產業工作流,還可以降低後製成本、縮短製作時間。(圖/主辦單位提供)

當老靈魂與新技術並肩上場!影片以生成式 AI 為核心,融合傳統戲曲圖像(如臉譜、身段意象)與未來感圖層(如閃光碎片、數位幻景)。整體色調明暗有節奏,搭配抽象的圖形符號,營造出傳統與科技交疊、延展跨時代的視覺張力。

影片不以線性敘事為主,而是採「意象穿插」:從戲曲符號到數位碎片,再回到身段與意象,影像與聲音之間的呼應,建構出一種「記憶與未來之間的對話」。這支生成式AI宣傳片所傳達的,不只是創意的突破,更是一場關於文化、記憶與未來的深度對話。

這支影片以生成式 AI 創造出前所未有的視覺場景,不只是形式上的嘗試,更是對「換景」主題的直接呼應。它示範文化機構如何以實際行動接軌當代語言,讓傳統藝術「走在前面」。

文化辯證的深化:當戲曲的語彙被AI再現,那些古老的動作與情感是否也能透過新技術感動當代?影片像是在問:傳統的價值,是因為舊,還是因為仍然有人願意用當代語言把它說出來?

科技態度的明確宣示:這不是讓AI取代藝術,而是由文化人主動使用AI,保有詮釋與創造的主體性。傳藝中心用這支影片提醒社會,科技應是文化的助力,而非主導。

用AI說故事,成為新的敘事手法,也為影視創作者掀起一波新浪潮。(圖/主辦單位提供)

▲用AI說故事,成為新的敘事手法,也為影視創作者掀起一波新浪潮。(圖/主辦單位提供)

用AI說戲,不是戲說AI!在這個快速演化的時代,傳統藝術也面臨來自科技與世代的雙重考驗。第36屆傳藝金曲獎選擇不只是紀念,而是回應。用AI來「說戲」,並不是妥協,而是一種進擊——證明老靈魂也可以發聲於數位浪潮中,不被淹沒,反而被放大、被看見。本屆傳藝金曲獎透過這支影片,傳遞傳統藝術在AI世代的關鍵訊息:

◆ 傳統不只是記憶,更是一種創造力。它能轉譯,也能變形,只要核心精神不被抹去,形式的更新便是活化而非背離。

◆ 科技不必成為距離的象徵。AI技術反而讓許多年輕族群願意用熟悉的語言接觸陌生的文化,使傳統藝術不再是少數人的遺產,而是全民共享的文化能量。

創作權仍屬於人類。AI生成的畫面與聲音,背後仍然需要人類的審美、判斷與情感決策。這支影片不是「由AI創作」,而是「由人使用AI,說出我們的文化記憶」。

推薦專題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