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廖珪如報導

▲日本比解放日關稅加了1%,首相石破茂曾經向日本國人強調絕不犧牲日本利益。(圖/資料照)
美國總統川普美東時間 7日(台灣時間8日),公布了針對 14 國的最終對等關稅清單,將自 8 月 1 日生效。從名單與稅率分布來看,亞洲成為這一輪關稅政策的重災區:日本從原本的 24% 調升至 25%,南韓、馬來西亞維持 25%,泰國、柬埔寨與緬甸的稅率則高達 36% 至 40%。唯一的例外是越南,稅率自 46% 大幅降至 20%,並被川普譽為「亞洲最值得信賴的貿易夥伴」。美方提意在向亞洲其他國家傳遞訊號:唯有開放市場與配合政策,方可換得稅率減免。然而,鮮少國家跟進,川普「欲取而不與」的手段或讓東協更靠攏中國。
川普最先公佈的是日本與南韓,日本上調1%,南韓維持不動,意味兩國在談判桌上沒人讓白宮滿意,早在稅率公佈之前,川普、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就話裡話外針對日本,熟諳日本經貿體制就知道,日本不可能在汽車、農產進口上讓步,韓國的汽車產業亦然。總的來看,美國此輪關稅行動可視為一場三層結構的博弈:首先,針對貿易逆差與製造業回流;其次,封堵中國透過東南亞轉口的戰術漏洞;最後,是在地緣政治上透過關稅施壓,要求亞洲國家在美中之間選邊站。
將欲取之必先與之 爲何自古有效?
根據 WTO 與美國商務部數據,2024 年越南對美順差達 1300 億美元,馬來西亞與泰國分別為 400 億與 300 億美元,日本與南韓則分別高達 1800 億與 1200 億美元。川普政府將這些順差視為對美製造的實質威脅,進而對未讓利的國家施以重稅,並搭配原產地追溯與 40% 轉口稅等懲罰機制,加壓談判。
在這套策略中,越南因對美出口占其 GDP 約三成,且長期希望藉地緣安全靠攏美國,選擇接受美方條件:對美商品零關稅、對第三國轉口貨課 40% 重稅、並開放液化天然氣與金融市場。川普稱之為「偉大的合作協議」。然而,其他亞洲國家卻明顯不買帳。問題不在於這些國家不想談,而在於美方「只要索取、不願給予」,令談判失去平衡。
從謀略而言,《老子》第三十六章提到:「將欲取之,必先與之。」若想從對方身上拿到好處,理應先給予一定的利益、承諾或制度穩定性。不過川普的14封通知信中,只傳遞了一個訊息「我要全拿」,在許多亞洲國家眼中,這不是「談判邀請」,而是「單邊勒索」。
日本與南韓的經濟結構更使其無法輕易接受「越南模式」,日本2024年對美出口汽車140萬輛,總值約900億美元,占其對美出口總額近半。南韓出口150萬輛汽車,總值400億美元,沒有國家要輕易放手,更何況日本已在日鐵併購案以黃金股+白人決策對美讓利,自不肯在汽車及甚至象徵其文化、政治核心的農產品放手。東南亞國家同樣難以讓步:馬來西亞半導體產業與中國供應鏈深度整合,若實施原產地追溯,恐擾亂整條封測產線;泰國出口以農產品與汽車零件為主,若對美零關稅,將在國內引發強烈保護主義反彈。
越南本體企業治理 南海主權靠美國
越南能接受轉口監管,是建立在其高度集權,整個國家經濟由美國企業所支撐,越南押注美國,是因其與中國在南海有主權爭議,傾向美方既可求安全,也可換經濟。而馬來西亞與泰國作為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節點,長期保持戰略模糊;日本與南韓則與中國維持數千億美元等級的年度貿易往來,不可能在未獲實質保障下貿然選邊。這樣的背景下,川普政府若期待亞洲國家「主動靠攏」,卻只以稅率高壓相逼,自然換不來結盟意願。
最終,川普的一國一策,非但未達成地緣整合,反而加深區域分裂。JPMorganChase 預估,2025 年越南對美出口可望再增 5%,而泰國與馬來西亞將下滑 3%;東盟內部甚至出現質疑越南「投降」的聲音。越南短期受惠,但其貿易自主性也將受制於美國意志。川普欲藉關稅推動亞洲去中化,但其手段違背經濟治理的基本原則,要讓亞洲讓步,美國不能只是開出罰單,而不做出利益交換,否則,所有被迫談判的國家,都將選擇等待下一任政府,或下一輪機會,這不僅延宕了美國的戰略目標,更可能削弱其在亞洲的長期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