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懶人包/普發1萬現金能救經濟?從消費券到五倍券 政策成本一次看

記者李育道/綜合報導

回顧台灣三波振興券一次普發現金政策,從消費券、三倍券、五倍券到普發現金,各有不同成本、機制與效果,值得重新檢視比較。(圖表/記者李育道整理/ChatGPT生成)

▲回顧台灣三波振興券一次普發現金政策,從消費券、三倍券、五倍券到普發現金,各有不同成本、機制與效果,值得重新檢視比較。(圖表/記者李育道整理/ChatGPT生成)

在全球經濟變局與通膨壓力夾擊下,立法院11日三讀通過國民黨團主導的「強化經濟社會及民生國安韌性特別條例」,雖未納入台電千億撥補預算,卻增列「全民普發現金1萬元」,引發政壇震盪。綠營批評藍白聯手為大罷免鋪路,罔顧財政紀律、債留子孫。現金補貼是否真能刺激內需?回顧台灣三波振興券一次普發現金政策,從消費券、三倍券、五倍券到普發現金,各有不同成本、機制與效果,值得重新檢視比較。

2009年發放消費券。(圖/資料照)

▲2009年發放消費券。(圖/資料照)

2009年 「振興經濟消費券」

政策背景與目的:為因應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引發的經濟衰退,政府推出全民發放3600元消費券,以提振民間消費、穩定經濟信心,屬典型誘因型財政政策,搭配社會分紅機制照顧弱勢族群。

金額:每人可領取總計3600元的消費券,包含3張200元及6張500元面額的紙本券。消費券不得找零,但可與現金合併使用。

成本:總預算約858億元,其中包含票券印製、宣導與發放成本。

效益:經建會評估GDP成長後,僅貢獻約0.28–0.43%,替代性消費比例高達60–70%,低於馬政府原先預估的0.66%,審計部坦言,消費券對經濟成長的貢獻不如預期。

因應COVID‑19疫情衝擊,設計「1000元換取面額3000元振興券」也就是三倍券。(圖/資料照)

▲因應COVID‑19疫情衝擊,設計「1000元換取面額3000元振興券」也就是三倍券。(圖/資料照)

2020年 「振興三倍券」

政策背景與目的:因應COVID‑19疫情衝擊,設計「預付1000元換取面額3000元振興券」,搭配使用期限促使民眾短期內消費,重點支持零售、餐飲業等實體通路,並鼓勵群體消費現金流通。

金額:由國人自己出資1000元,購買3000元價值的三倍券,分為紙本和數位兩種。其中紙本包含,5張200元及4張500元面額。

成本:經濟部報告指出,總支出約510億元,其中補助民眾約488億元,行政與宣傳費用約23億元,印刷成本約5.4億元(每張3元)占總行政支出約4%。

效益:根據國發會與學術研究,三倍券發放後零售業與餐飲業周平均銷售額分別提升3.7%與7.8%;估計額外消費介於443億至786億元,對GDP成長貢獻約0.24–0.53%。

延續三倍券模式,但全面免收1000元自付費,由政府無條件發放5000元券,民眾相當支持。(圖/資料照)

▲延續三倍券模式,但全面免收1000元自付費,由政府無條件發放5000元券,民眾相當支持。(圖/資料照)

2021年 「振興五倍券」

政策背景與目的:延續三倍券模式,但全面免收1000元自付費,由政府無條件發放5000元券,強調額度加碼、數位強化與扶持小店家策略,結合地方政府與業者加碼方案,進一步刺激疫情後內需回溫。

金額:原規劃民眾須支付1000元換取5000元振興券,但後因外界抗議,改直接領取5000元振興券。分為紙本和數位兩種。其中紙本包含,5張200元及2張500元3張1000元面額。

成本:總預算估計1,100億元,印製發放費用約20多億元,該屆經濟部長王美花當時表示,此數字略低於三倍券時期的22億行政支出,包括印製與系統配置費用,單張成本有所下降。

效益:中經院模型推估,振興五倍券使2021年實質GDP增加約48.3至386.8億元,GDP增幅約為0.02~0.19%;2022 年累計效益更可能達到530至1,744.8億元,貢獻成長 0.23~0.64%。

2023年全民普發6000元現金

政策背景與目的:2022年台灣稅收「超徵」超過約4,500億元,其中約1,400億元預留作全民普發現金用途,其餘部分用於勞健保基金補貼與經濟紓困等支出,藉由直接現金補貼平民紓困、刺激消費,用作補貼弱勢族群或緩解物價壓力,兼具公平與經濟動能雙重訴求。

金額:每人普發6,000元現金,民眾可「登記入帳」、「ATM領現」、「郵局領現」、「直接入帳」及「造冊發放」5種方式領取,而這也是台灣首次發放現金的紀錄。

總支出預算:普發6,000元×全體國民約1,400億元

效益:行政院主計總處朱澤民保守估計可為當年GDP增長率提升約0.3個百分點,相較未發放時可望維持或略優於2022年約 2.45%成長水準。此外,OOSGA策略顧問公司經濟分析指出,這項一次性現金措施約相當於台灣GDP的0.6%,有助抵銷當年度海外需求疲弱、消費信心下滑等衝擊,避免GDP出現負成長。

國民黨主張,面對國際經濟變局與民間消費疲弱,應透過擴張型財政政策強化國內韌性,藉由普發現金一萬元提升庶民消費力。(圖/記者楊士誼攝影)

▲國民黨主張,面對國際經濟變局與民間消費疲弱,應透過擴張型財政政策強化國內韌性,藉由普發現金一萬元提升庶民消費力。(圖/記者楊士誼攝影)

2025年全民普發10000萬現金

政策背景與目的:因應美國對等關稅政策,對台灣出口導向型經濟構成潛在衝擊。國民黨主張,面對國際經濟變局與民間消費疲弱,應透過擴張型財政政策強化國內韌性,藉由現金直接發放,提升庶民消費力、穩定內需與民生經濟,同時也作為超徵稅收回饋全民的一種具體方式。

7月11日三讀通過總規模高達5450億元的特別條例,未納入撥補台電1000億元,但明訂「發放每人現金新台幣1萬元」,同時必須在2025年10月底前完成發放。該特別條例三讀通過後,若總統府完成公告,行政院將依法編列特別預算,並再送立法院審查通過後方可正式啟動發放流程。不過行政院仍在評估如何因應,不排除跳過覆議,待總統公布後直接聲請釋憲,或不編列特別預算。

從2009年到2025年,台灣歷經消費券、振興券到現金普發,各種形式的擴張型財政政策輪番上陣,從防堵金融風暴、對抗疫情,到因應國際政經動盪,政府試圖用錢解決經濟問題。然而,政策設計與施行方式牽動的,不只是民間消費力,也關乎財政紀律與世代公平。普發現金真的是救經濟萬靈丹,還是短期政治止痛藥?成效如何、代價多大,恐怕不只是發放當下能說得準,更有賴後續數據與社會檢驗來給答案。

#振興券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