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蒲世芸/綜合報導
根據《CNN》22日報導,美國總統川普在自家社群平台Truth Social上宣布,與日本達成「史上最大規模」的貿易協議,不只宣稱可創造數十萬個工作機會,還強調這項協議將讓日本對美投資高達5,500億美元(約新台幣16兆元)。根據川普的貼文,美國將對日本商品課徵15%關稅,並自信地表示「美國將獲得90%的利潤」,然而細節尚未公開。

▲石破茂若真於8月底請辭,自民黨下一人選能否順利當選首相仍具風險。(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專家:此次關稅對日仍算有所進展
川普直言:「這是有史以來最大貿易協議之一,日本會開放汽車、稻米和其他農產品進口,美國則徵收15%的關稅,這從來沒有發生過。」這份協議被視為川普在8月1日自訂關稅大限前的重大勝利。然而,開放後是不是會對日本造成重大衝擊?台灣國家政策研究協會秘書長謝文生,今(23日)接受《三立新聞網》採訪表示:「其實這一次談判結果,對日本來說還是有進展的。因為即便開放了汽車、稻米進到日本,但因為日本地理環境與美國不同,美製車型通常比較大,對於開在日本道路上會是一個問題;而稻米部分,因為日本人本身文化習慣的因素,即便開放了美國產品進口,但日本消費者要不要買單又是另一回事,所以事實上影響不大。」
謝文生並補充提到,其實真的該注意的是日本將對美國的投資,這才是川普真正要的!因為可以帶動美國就業機會和市場,其他條件其實只是川普的煙霧彈。
日媒:石破茂將於8月底宣布確定請辭與否
不過關稅出爐仍在日本國內引發政治動盪。根據日媒《讀賣新聞》、《每日新聞》23日報導指出,日本首相石破茂在參議院選舉大敗後,起初堅持留任,但因黨內要求退位和批評聲浪越來越多,導致石破不得不重新考慮。將在當地時間23日,在與自民黨最高顧問、前首相麻生太郎、現任自民黨副總裁、也是前首相菅義偉,以及前首相岸田文雄等人會談後,於8月底宣布辭職與否。
對此,學者謝文生表示,「請辭的機率的確很高。而會選在這個時間點,很可能是因為關稅談判告一段落,也可以算是石破執政交出的一張漂亮成績單,然後再將政權轉交。」不過謝文生也說道,這對自民黨來說也有風險,因為當石破茂請辭總裁(類似於黨主席)後,自民黨要再進行補選;而黨內選後所推出的人選,是否能順利再選上首相仍是充滿不確定性,或許這也是自民黨持續在考量的關鍵。

▲川普稱,此次關稅是與日本達成「史上最大規模」的貿易協議。(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川普曾抱怨日本不買美國米
根據美國商務部資料,日本是美國第五大進口來源國,去年對美出口1480億美元(約新台幣4.3兆元),其中包含汽車、零件與農工機械。過去雙方談判曾因汽車進口與稻米關稅卡關,川普甚至抱怨:「他們不買我們的稻米,卻有嚴重稻米短缺。」
印尼、菲律賓相繼讓步
與日本一樣,印尼和菲律賓也在川普政府的關稅壓力下迅速簽署協議。《紐約時報》22日報導,印尼已同意將幾乎所有美國進口商品的關稅降為零;美方則保留19%的進口關稅,若商品含有中國、俄羅斯或越南原料,稅率將提高至40%。
印尼還將向美國購買45億美元(約新台幣1千3百億元)農產品、15億美元(約新台幣4.4百億元)能源,並同意接受美國FDA與汽車安全標準,放棄世貿組織提案,終止對電子產品跨境課稅的努力。
另一方面,川普也宣布與菲律賓達成貿易協議,菲國商品出口美國須繳19%關稅;美國商品進入菲律賓則全面免稅。雙方還承諾擴大軍事合作,不過這份協議的詳細條款尚未完整公開。
白宮表示這類協議將「幫助美國縮減貿易逆差」。

▲加拿大總理卡尼強硬表示,不會對川普關稅輕易買單。(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加拿大不買單
而加拿大是少數不願妥協的盟友。面對川普威脅自8月1日起對加國商品加徵35%關稅,加拿大總理卡尼(Mark Carney)表明立場:「我們的目標不是不計代價地達成協議。」
卡尼強調,加拿大會在有利本國的情況下談判,否則寧可不簽。他透露,加國官員本週將持續在華府磋商,「這是場複雜的談判,我們會用盡所有時間爭取最好結果。」
加拿大官員普遍對川普態度保留。安大略省(Ontario)省長福特(Doug Ford)表示:「川普談判風格反覆無常,今天說好,明天就變臉。」而卑詩省長尹大衞(David Eby)更直接嗆聲美國大使胡克斯特拉(Pete Hoekstra),回應對方將加拿大形容為「難搞貿易夥伴」的說法:「如果堅守主權與捍衛工作機會就是難搞,那我們很自豪是這樣的加拿大人。」
歐中關係也緊張
在川普對全球主要經濟體加壓之際,作為川普貿易戰中兩個最大目標,據《CNN》22日報導,有一派分析原以為歐盟與中國可能因此走得更近、尋求共識,然而中國與歐盟在高峰會上卻是陷入緊張氣氛。歐洲理事會主席柯斯塔(Antonio Costa)與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預計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談,但外界普遍預期難有重大突破。
歐盟抱怨中國大量補貼產品「淹沒歐洲市場」,並對中方限制稀土出口、持續支持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感到不滿。范德賴恩更警告:「中國正將其在稀土的準壟斷地位武器化,破壞全球競爭。」
北京則反擊歐盟對電動車課徵高關稅,並祭出對歐洲醫療設備的限制反制。中國商務部指責歐盟新制裁損害雙邊貿易關係,稱「將產生嚴重負面影響」。儘管北京近期稍微讓步,但部分專家仍認為「雙邊不太可能達成實質協議」。
掌握全球脈動、深入觀點分析,訂閱一鍵看世界SET Glob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