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蒲世芸/綜合報導
在俄烏戰爭持續與全球貿易秩序重整的背景下,歐盟與中國之間的緊張關係升溫,據《金融時報》23日報導,24日即將登場的歐中高層會談氣氛低迷;相對地,歐盟與日本則迅速升溫,不但達成多項防衛與經濟協議,雙方還準備攜手投入稀土開採,強化供應鏈抗壓性,對抗來自中美的壓力。

▲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在日本與首相石破茂展開會談。(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中歐峰會登場前夕 中國批歐盟對中銀制裁
中國與歐盟將於24日在北京舉行高峰會,但氣氛顯得格外凝重。因為就在會前幾天,歐盟針對兩家中國小型銀行祭出制裁,理由是這些銀行涉嫌協助俄羅斯對抗制裁從事貿易。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隨即向歐盟貿易執行副主席塞夫柯維奇(Maroš Šefčovič)提出「嚴正交涉」,明言反對這項措施。
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與歐洲理事會主席柯斯塔(António Costa)預計在北京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國務院總理李強會談。歐方將在會中重申對中歐貿易失衡、中國對俄出口雙重用途產品(dual-use goods)、以及中國產業補貼等問題的關切。
儘管北京對外營造正面形象,但事實上,雙方在經濟與地緣政治上的共識非常有限;習近平更拒絕出席原訂於布魯塞爾舉辦的峰會,讓歐盟感到頗為不滿。然而,一位歐盟官員坦言,「能夠在北京與最高層級對話,已經算是一項成果了。」
歐盟憂中俄合作 稀土管制激怒歐洲企業
中歐關係自疫情以來每況愈下,除了俄烏戰爭問題之外,中國對歐洲市場的鉅額順差也引起強烈不滿。2022年中國對歐貿易順差逼近4,000億歐元(約新台幣13兆8千億元),今年上半年中國對歐盟的商品貿易順差則逼近1430億美元(約新台幣4兆元),創歷年上半年新高。

▲中國與歐盟將於當地時間24日在北京舉行高峰會。(圖/翻攝自Pixabay)
此外,中國四月起針對稀土磁鐵與相關產品祭出出口管制措施,衝擊歐洲汽車與高科技產業。范德賴恩更在七大工業國(G7)會議中指責中國「將供應鏈武器化」。
雖然近期出口略有回溫,但歐盟方面仍要求中方在此次峰會前提出具體解方,否則將無法簽署任何共同聲明。歐中雙方雖皆不願挑起公開對抗,畢竟目前各自與美國的關稅談判正進行中,但雙邊矛盾顯然難以一時化解。中國外交部則反指:「部分歐盟成員誇大經貿問題,無端指責中方對烏克蘭立場,對雙邊關係造成不必要的干擾。」
歐日成「印太最緊密戰略夥伴」 啟動稀土合作
與北京的低預期形成強烈對比,范德賴恩與柯斯塔22至23日赴日訪問時,與日本首相石破茂達成一系列經貿與安全合作共識。雙方宣布建立「競爭力聯盟」,將加強在半導體、電池與稀土等關鍵原料的供應鏈協作。
面對中國與美國以貿易手段推動地緣政治目的,范德賴恩指出:「即使是長期合作夥伴之間,地緣經濟帶來的貿易摩擦與不確定性也在升高。」因此歐日關係應更加緊密,共同制定全球貿易與技術規範。特別是在稀土供應方面,歐盟正積極尋找替代中國的來源,包括格陵蘭與非洲等地,范德賴恩也明言:「與日本的稀土合作具備廣闊前景。」
根據《日經新聞》報導,歐日雙方將設立「經濟版2+2」磋商框架,預計在2025年夏季後敲定具體合作項目。未來,雙方還將合作打造大型衛星網路,降低對美國SpaceX等企業的依賴。
掌握全球脈動、深入觀點分析,訂閱一鍵看世界SET Glob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