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國民黨內鬥風暴!孫中山逝世後,最有能力的接班人並非蔣介石

國際中心/唐家興報導

國民黨的核心人物汪精衛、廖仲愷、胡漢民與蔣介石(由左至右)。(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國民黨的核心人物汪精衛、廖仲愷、胡漢民與蔣介石(由左至右)。(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1924年秋季,「孫中山北上」成為國家政治命運轉折的關鍵詞。當時北京局勢突變,奉系張作霖與馮玉祥聯手發動政變,推翻直系軍閥曹錕的總統地位。這場軍政風暴,讓身處廣州的孫中山看見統一中國的新契機,也開啟一段牽動後世政局的歷史進程。

重病之身,堅決北上:孫中山的最後一搏

雖年事已高、病情纏身,孫中山仍毅然決定北上。他明白,這也許是唯一能親手完成國家統一的最後機會。1924年11月12日,他從廣州出發,途中特地拜訪黃埔軍校,並與校長蔣介石密談。深夜裡,他語重心長地說:「我去北京,生死未卜,但此行是為革命……」

北上途中飽受冷遇,孫中山病情惡化

抵達上海後,孫中山輾轉赴日,再轉天津,身體狀況日益惡化。北洋政府中的親日派對他態度冷淡,缺乏應有的尊重與照料,身心俱疲的他最終於1925年3月12日病逝北京協和醫院,結束波瀾壯闊的一生,卻未留下明確接班人。

孫中山臨走前並未留下明確的接班人。(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孫中山臨走前並未留下明確的接班人。(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國民黨接班戰】三大元老出線,蔣介石暫居邊緣

孫中山留下三封遺囑,卻都未提明接班人,令國民黨內部局勢瞬間緊張。當時被視為潛在領袖的,是來自廣東、資歷深厚的三位核心人物:汪精衛、廖仲愷與胡漢民。

汪精衛:唯一隨孫北上的心腹,曾為孫草擬遺囑。早年刺殺清朝攝政王聲名大噪,政治資歷不俗。

廖仲愷:財政專才,力挺聯俄聯共,是左派象徵,卻因遭右翼排斥,最終遇刺身亡。

胡漢民:同盟會老將,暫代大元帥,堅決反共,因廖仲愷遇害後被拘,遠赴海外避風頭。

國民黨資歷深厚的三位核心人物:汪精衛、廖仲愷與胡漢民(由左至右)。(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國民黨資歷深厚的三位核心人物:汪精衛、廖仲愷與胡漢民(由左至右)。(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廖仲愷遭暗殺,國民黨失衡左傾格局崩解

1925年8月,廖仲愷在廣州遭暗殺,年僅45歲。國民黨左傾力量頓失重心,也讓內部矛盾加劇。胡漢民因涉嫌遭軟禁,被迫離開權力核心;汪精衛則為鞏固地位,開始向握有兵權的蔣介石示好。

【蔣介石崛起】軍權在手,由配角轉為核心領袖

起初不被重視的蔣介石,在黃埔軍校與新軍的雙重支撐下,慢慢掌握實權。廖仲愷遇刺後,他與汪精衛、許崇智組成「特別委員會」,正式進入核心決策圈。

汪精衛原本以為能借蔣之兵權制衡胡漢民,卻沒預料蔣的手腕遠超預期。隨著1926年北伐展開,蔣介石出任總司令,領軍頻捷報,聲望如日中天。起初,汪精衛主動拉攏蔣介石,這似乎是明智之舉,卻沒想到,未來蔣介石的手段比胡漢民更難對付。

北伐勝利,蔣掌實權,國民黨權力重組完成

北伐初期接連獲勝,蔣介石的軍權與話語權同步攀升。胡漢民流亡海外,汪精衛亦一度失勢,國民黨內的主導權漸漸集中在蔣一人手中。他從原本政治邊緣的角色,短短幾年內一躍成為國民黨真正的領袖,也預示中國政局將進入全新階段。

蔣介石在短短幾年內一躍成為國民黨真正的領袖。(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蔣介石在短短幾年內一躍成為國民黨真正的領袖。(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從孫中山北上到蔣介石掌權:一場命運轉移的歷史劇變

孫中山北上之行,原是為了實現統一大業,卻在病逝後意外成為黨內權力洗牌的引爆點。汪精衛的文膽、廖仲愷的忠誠、胡漢民的資歷,都未能阻擋蔣介石的軍事實力崛起。歷史最終選擇了那位沉默的黃埔校長,成為接下來中國現代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主角。

參考資料:《蔣介石傳》、《蔣介石全紀錄》、《民國通史》等。

#蔣介石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直播中LIVE】罷免倒數兩天!「新北來罷!」板橋車隊掃街前記者會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