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今(26)天進行首波大罷免投開票,不同意票皆多於同意票,罷免失敗。作家顏擇雅說,選舉結果只證明北京過去一年多的對台政策相當正確。所以戰機飛越中線啦,環台封鎖演習啦,滲透還有認知戰都會持續下去。

▲徐巧芯守住罷免案發表談話。(圖/記者楊士誼攝影)
顏擇雅指出,外媒報導大罷免結果,一定都會強調台灣選民釋出親中訊息。這對美國關稅放榜會有什麼影響,是值得台灣憂慮的。也許你想問,這樣台灣算不算送出一個大禮給北京?北京會禮尚往來,也回贈什麼給台灣嗎?
「才不會呢。選舉結果只證明北京過去一年多的對台政策相當正確。所以戰機飛越中線啦,環台封鎖演習啦,滲透還有認知戰都會持續下去。小粉紅也會繼續在國際賽事搶奪我們的部長賀電、國旗那些。至於好處,只會分給膝蓋軟的那些網紅,例如館長」。
顏擇雅也表示,7/26是一場選舉,同意罷免的這邊輸了。但有個事實依然不能抹煞:它是台灣選舉史上第一次,由「反不反共」來決定投票傾向,而不是「愛不愛台灣」,或「支不支持九二共識」。也是台灣史上第一次,反共論述不是來自官方灌輸,而是來自草根的家族記憶分享。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這個成就屬於同意方這邊。
7/26當然不只是一場投票,也是一場公民運動的成果驗收。既然是公民運動,成效本來就不一定立竿見影。跟1979年「美麗島」大逮捕比起來,我們今夜這一點挫折真的不算什麼。
顏擇雅表示,以台灣公民運動史來說,同意方這邊也有一點應該感到光榮,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台派與中華民國派走在一起。李登輝1995年康乃爾演講喊出「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國家論述,蔡英文2019年更進一步,提出「中華民國台灣」。但一直要到這次大罷免,中華民國與台灣兩種認同才真在街頭匯流起來。有沒成功罷掉任何藍委已不是重點,「我那小小的多山的國家」一語所代表的認同匯流,勢必成為今後北京必須面對的現實。
顏擇雅強調,這次公民運動沒有領導者,沒有明星,卻有超多地方媽媽。她們的下一代會記得媽媽對台灣民主的付出,並把媽媽做過什麼再告訴自己的下一代。這樣的家族故事會提醒一代代的台灣人,民主不是天上掉下,也不是有了就高枕無憂,需要公民出來捍衛,過程中的先覺者往往要忍受挫折。台灣民主之所以走到今天,靠的就是一次次挫折之後的繼續堅持。
顏擇雅認為,這樣的公民意識勢必成為這次大罷免的一大珍貴遺產。這點,也是同意方此時應該感到光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