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中心/程正邦報導

▲日本金融分析師森永卓郎常上節目分享理財觀念。(圖/翻攝NHK)
擺脫對財富的執念 森永卓郎主張簡樸生活也能快樂
儘管現代社會普遍認為「賺大錢才能過上幸福生活」,但日本已故經濟學家森永卓郎(Takuro Morinaga)卻提出全然不同的觀點。他在生前出版的著作《やりたいことを全部やる!後悔しない25の方法》(暫譯:《做所有想做的事:避免最終後悔的25個技巧》)中指出,過度追求財富只會導致心理壓力與無止盡的慾望循環,無法帶來真正長久的幸福。
森永強調,許多人誤以為「物質豐裕」等同「幸福」,但事實恰恰相反。他指出:「當人們獲得某樣東西,很快就會想要更好的,這是人性,也是一種無法滿足的慾望機制。」他進一步提醒,財富所帶來的快感往往只是短暫的虛榮,與真正內心的快樂相距甚遠。

▲森永卓郎的《やりたいことを全部やる!後悔しない25の方法》,目前尚無中文版。(圖/翻攝網路)
生活品質不靠高薪 年收300萬日圓也能有尊嚴生活
森永根據日本國民平均所得指出,一個人只要年收入在300萬日圓左右(約新台幣66萬元),就可以在日本過上無虞的生活;若是一家四口,年收約需500萬日圓(約110萬元新台幣),基本上就能過得安穩。他指出:「追求超額財富往往會失去生活的平衡,但有穩定支出與基本滿足的生活反而更容易帶來內心的平靜。」
根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截至2024年,日本家庭平均年支出約為327萬日圓(約新台幣 71萬9,400 元),其中約40%用於居住、餐飲與交通支出。這與森永所提出的年收門檻大致吻合,顯示適度的收入確實可支撐有品質的日常生活。

▲森永卓郎認為,一個人只要年收入有60萬,就可以過幸福的生活。(示意圖)
幸福來自簡單體驗 不是刷卡買快樂
對於「賺大錢享樂人生」的普遍觀念,森永提出了根本性的反駁。他指出,若一個人無法從如公園散步、閱讀一本好書等簡單日常中獲得樂趣,那麼即使搭頭等艙出國旅遊、入住五星級飯店,也難以體驗真正的快樂。「與其追逐刺激,不如學會從日常中找回快樂的能力。」他語重心長地寫道。
日本《東洋經濟》曾引述一項研究,指出簡單的人際互動與日常生活的秩序感,是多數人認為「快樂」的主要來源,遠高於財富或物質擁有。這進一步印證了森永的觀點。]
退休規劃重點:不是多賺,而是少花與生活轉移
針對退休生活,森永也有務實建議。他提醒,退休後收入勢必減少,與其幻想高齡仍能維持高薪,不如及早思考轉型生活方式。他主張,住在都市固然便利,但生活開支高,反而不利於年老後的財務規劃。搬遷至生活成本較低的郊區或鄉村,能大幅減輕經濟壓力,提升生活品質。
根據日本《LIFULL介護》網站資料,在東京都市區的長期照護機構平均每月開銷為26萬日圓(約新台幣5萬7千元),而在栃木、群馬等地區則僅需約14萬日圓(約新台幣3萬800元),這顯示地區轉移在財務規劃上的影響確實顯著。

▲67歲的森永卓郎去年底被診斷罹患胰臟癌四期,即使病情嚴重仍不住院,堅持工作到最後一天。(圖/翻攝女性seven)
幸福不是越有錢越好,而是學會知足與轉念
森永卓郎的生涯與理念,讓人重新思考財富與快樂之間的真正關係。他強調,人生最終的目標應是減少遺憾、活得滿足,而不是累積更多財產。他的觀點挑戰了主流價值觀,也為正面對高壓競爭與財務焦慮的現代人,提供另一種幸福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