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苗博雅質疑,將核廢料埋入相當於一座玉山高度的地層深處,在技術與地質上都存有困難。。(圖/翻攝自《新台派上線》)中選會13日舉辦核三延役公投第4場意見說明會,正方代表、民眾黨主席黃國昌提出「深孔地質處置」(DBD,Deep Borehole Disposal)方案,主張將高階核廢料注入地表下3至5公里的結晶岩層,藉由天然地質屏障進行長期隔離。他宣稱,該技術已獲國際支持,安全性與可行性高。針對這個議題,政論節目《新台派上線》特別邀請到台北市議員苗博雅、民進黨立委王定宇來分析,兩位來賓直指技術背景與台灣地質條件並不匹配,引起熱烈討論。
苗博雅:立場轉變與地質條件是關鍵疑點
苗博雅在節目中指出,黃國昌過去曾在社群媒體批評「核電便宜是謊言」,如今卻提出支持延役與DBD技術,顯示立場有重大轉變。苗博雅並質疑,將核廢料埋入相當於一座玉山高度的地層深處,在技術與地質上都存有困難。依據中華民國核能學會理事黃慶村的說法,DBD對地質條件要求極高,需在地表2公里以內為結晶岩、無火山與斷層、且地震風險低,這些條件在台灣難以找到合適地點。
王定宇:技術源於1957年論文 至今無國家商業運轉
王定宇表示,黃國昌所提的DBD並非新技術,其源於1957年發表的論文,至今沒有任何國家完成商業化運作。(圖/翻攝自《新台派上線》)王定宇則表示,若真有安全且可行的新方法處理核廢料,他願意討論並被說服。但據地質專家分析,黃國昌所提的DBD並非新技術,其源於1957年發表的論文,至今沒有任何國家完成商業化運作。即便是核能發展先進的芬蘭、瑞典與加拿大,也僅在400至800公尺深度規劃處置場,未達3至5公里深度。他並指出,該技術需符合嚴苛的地質條件,包括避免地下水滲流、地震與斷層,顯示在台灣推行的難度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