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柯美儀/台北報導
示意圖-閨密,低頭族,滑手機,簡訊(圖/資料照)是「數位原住民」還是「數位難民」?兒福聯盟針對全台6000多位國、高中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青少年對社群媒體依賴程度極高,每日使用比例達84.6%,其中更有13.6%已陷入沉迷狀態,更令人憂心的是,青少年性影像外流比例明顯上升,8.7%表示自己或同學曾外流個人性影像,較兒盟2023年調查更高。
8成4青少年每日使用社群媒體 1成3陷社群沉迷
兒福聯盟今(20)日發布《2025年台灣兒少網路安全調查》,結果顯示台灣青少年對社群媒體的依賴程度極高,每日使用者的比例高達84.6%,進一步分析發現,其中已有部分青少年出現沉迷症狀。數據表示,台灣國、高中生有「社群媒體沉迷」的比例為13.6%,常有「無法停止思考社群媒體」、「想花更多時間於社群媒體」、「因使用社群媒體忽略其他活動」、「用社群媒體逃避負面情緒」等行為。
青少年若沉迷社群 其性影像外流機率暴增5倍
調查發現,社群媒體沉迷者外流性影像的機率比無此情形者高出5倍多。(示意圖/資料照)根據衛福部統計,涉及拍攝、製作兒少性影像的案件,近年通報數量持續攀升,從2017年的581件,到2024年更突破3104件,短短7年成長超過5倍。調查也發現,有6.0%的學生表示自己曾收到同學或朋友被散布的性影像,6.8%表示認識的同學曾收到這類影像;若合併來看,11.6%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或同學曾收到過同學或朋友的性影像,比例較2023年調查的9.7%增加。
在外流方面,2.2%的學生坦言曾將自己的性影像傳給網友,7.0%表示認識的同學有過此行為;合併來看,自己或同學曾外流個人性影像的比例高達8.7%,同樣較2023年的5.2%更高。兒盟指出,這顯示青少年性影像外流情況可能有惡化趨勢,且實際被害人數恐遠高於官方通報,存在龐大的「黑數」。
值得警惕的是,社群媒體的沉迷也與青少年性影像外流問題密切相關。進一步分析,青少年每增加一個年級,自己外流性影像的機率提升19.6%;男性的外流機率比女性高出84.6%;而社群媒體沉迷者更是顯著高風險因子,其外流性影像的機率比無此情形者高出5倍多。
5成8青少年愛用生成式AI 6成從未或鮮少查證資訊真偽
除了社群媒體帶來的風險,新興的生成式AI技術也為青少年帶來新的挑戰。調查顯示,生成式AI已進入台灣青少年的日常生活,調查發現58.4%的青少年至少每週使用一次生成式AI,20.9%至少每天使用一次,屬於高頻使用者。
大部分學生使用AI在查找資料(75.5%)、輔助完成作業或報告(49.7%)、翻譯(48.2%)、資料摘要整理(36%)、製作圖片或影像(30.8%)等用途,也有部分學生照抄AI提供的答案來「替代完成」學校作業(12.7%)。
在安全與媒體素養方面,僅有39.4%的青少年表示會「經常或總是」查證 AI提供的資訊真偽;有40%從未或僅偶爾注意到避免將個資與隱私資料上傳;僅13.1%表示經常或總是在解決問題時高度依賴AI。這代表多數青少年在享受AI便利的同時,對於資訊查證與隱私保護仍有明顯不足。
開學前夕,兒福聯盟除了建議教育部在目前的「中小學生數位教學指引」增加AI相關的教案,鼓勵監督在校園中使用落實外,也提出了「AI教育五要」,包括「要關心」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要互動」,鼓勵孩子多進行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互動;「要查驗」AI內容的依據、資料來源與正確性;「要檢視」AI使用時的隱私設定與資料蒐集情況;「要質疑」AI產出的內容,培養批判思考能力,而非全盤接受所有AI提供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