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柯美儀/台北報導
人工養殖海門冬飼料添加物添加於牛隻飼料中,可有效降低牛隻噯氣時的甲烷排放,為低碳乳乳業開創新契機。(圖/農業部提供)農業部水產試驗所(以下簡稱水試所)成功開發海門冬四分孢子體陸上型人工養殖技術,並已技轉予國內廠商高科生技股份有限公司,為畜牧業淨零排放提供一項創新解方,可望大幅降低反芻動物的甲烷排放量。農業部水產試驗所長張錦宜指出,目前全球僅有7家新創公司掌握相關技術,台灣水試所的突破,使其成為全球第8個具備該能力的單位。
突破人工養殖瓶頸
水試所表示,近年來海門冬因其能有效減少反芻動物甲烷排放而備受國際關注,國外許多研究證實,在牛隻飼料中添加1%左右乾燥海門冬,可減少高達90%的甲烷排放。然而,過往因海門冬人工養殖技術困難、野外採集量有限,使其商業應用受阻。有鑑於此,水試所積極投入研發,並成功開發出陸上型人工養殖技術,確保能穩定且大量的供應海門冬,且經由體外試驗與動物試驗初步確認減少甲烷排放的有效添加劑量。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長張錦宜分享水試所全台首創海門冬量產技術,可望大幅減少牛羊甲烷排放。(圖/記者柯美儀攝影)台灣首度量產成功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長張錦宜在記者會上表示,一頭牛所排放的甲烷,相當於需要1公頃森林才能抵消,全球的反芻動物數量龐大,因此如何減少排放一直是重要課題。2020年,國際上有研究指出海門冬是「完美的海洋解方」水試所與國內外學者幾乎同時開始投入研究,但這種海藻非常不好養,不像一般海藻可以大面積生長,而是零星分布,競爭不過其他藻類。水試所嘗試了4年都沒有成功,一番努力之下,終於在第6年成功放大培養,「我們的量產技術已經完成,這是台灣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成功的案例。」
應用驗證與乳品試作
水產試驗所成功研發海門冬(四分孢子體)陸上養殖技術,打破傳統野外採集困境,技轉國內廠商投入生產,以確保品質與產量足供畜牧應用。(圖/農業部提供)張錦宜指出,透過這項新技術,只要1平方公尺的設施,放置4個海藻培養單元,就能抵銷一頭牛的甲烷。技術成熟後,水試所立即與加工組合作,並聯合中興大學陳教授及隆昌牧場進行實驗。透過一頭牛測試在控制環境下的甲烷排放,並進一步將牛奶加工成乳製品,這些乳製品是來自「零甲烷排放」的牛,讓人能心安理得地享用。
搶攻全球減碳市場
張錦宜提到,自2020年起,先進畜產國家紛紛投入海藻減碳研究,因為天然採捕不可行,必須靠人工繁殖與量產技術,2024年全球反芻動物減碳市場規模達30億美元,預估2030年將達40億美元。到目前為止,全球只有7家新創公司掌握量產技術,而今天台灣水試所正式成為第8個成功突破的單位。這也意味著台灣也有機會在2030年成為全球8大玩家之一,分食這個龐大的市場。
「海門冬四分孢子體生產技術」技術移轉簽約。圖左為農業部水產試驗所長張錦宜、圖右為高科生技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羅仁隆。(圖/記者柯美儀攝影)水試所指出,目前已進行國產海門冬餵飼本土牛羊的先期動物試驗,檢視其甲烷抑制成效及對動物健康的影響,未來會與農業部畜產試驗所合作,建立更完整的本土科學數據。相關成果除展現台灣自有藻種在減碳飼料應用的潛力,更為低碳乳製品開發創造新契機。隨著消費者對氣候變遷與永續飲食的關注日增,來自低碳排牛隻的「低碳乳」,可望成為兼具環保價值與在地特色的新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