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廖珪如報導
台灣能源人才需求高。(示意圖/PIXABAY)面對全球淨零趨勢,綠領人才扮演產業關鍵基石,根據環境部統計,近8年相關人才需求成長3.29倍,平均每月有近2.2萬人職缺,企業求才若渴。工研院今(3日)攜手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舉辦「電網人才發展聯盟獎學金頒獎典禮暨產業職涯講座」,邀請華城電機、達德能源、太平洋電線電纜、亞力電機等重要企業參與,除頒發獎學金給優秀學子,同時邀請海龍離岸風電與台灣汽電共生的年輕綠領人才,向學子分享電力產業的發展前景及所需特質,期盼激發更多青年投身電力領域,推動台灣永續能源轉型。
工研院院長暨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理事長劉文雄指出,極端氣候影響全球,近期台灣也因颱風導致電力系統受損,想要降低停電事故並確保供電穩定,須強化電網韌性,並導入「整合資源規劃」(Integrated Resource Planning, IRP)制度,納入電力供需兩端資源,透過科學化的分析,建立最佳電力使用組合。除了技術與制度的演進,人才亦是產業永續發展的關鍵基石。隨著新興能源與電力商機蓬勃成長,許多非傳統電力企業也積極投入電力市場,相關人才供不應求。特別是具備跨域專長的T型人才更加搶手。所謂T型人才除具備電力專業知識外,還需兼具資通訊等橫向跨域能力,方能因應瞬息萬變的職場需求。
因應電力人才需求,工研院早在2019年就攜手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攜手產學研成立「電網學校暨人才發展聯盟」,透過專業課程、獎學金培育本土綠領人才,目前已有389人次獲獎,而本次獲獎的31名學生,來自北中南各地大學,皆有望成為未來電力領域的重要菁英,此外,工研院也與台灣大學、中山大學、成功大學合作推動跨域電力學程。針對已在職場的優秀人才,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也設置「劉書勝紀念獎」鼓勵他們持續在電力領域發揮所長,成為產業中流砥柱。
華城電機總經理許逸德表示,隨著新能源、以及新電力系統的技術演進,產業對於跨域人才需求呈現爆炸式增長,不僅需要傳統電機與電力工程背景,更需要結合數位科技、人工智慧等複合專業能力,但相對待遇部分一點都不輸其他熱門行業。以華城來說,2010年就已成立華城企業大學,提供同仁全方位進修課程,近年更進一步與工研院合作,結合產學界專業講師授課,強化員工們跨域能力,進而提升企業的產業競爭力。樂見工研院以領頭羊之姿,號召產學研們一起攜手為國孕才,所有得獎的學子們表現都十分優秀,期盼未來畢業後能持續在電力領域打拼。
「電網人才發展聯盟獎學金」旨在培育電網與電力領域人才,由工研院、台達電子、台塑工業、台灣汽電共生、台綜院、太平洋電線電纜、安瑟樂威、亞力電機、康舒科技、海龍離岸風電計畫、華城電機、健格科技、達德能源等單位所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