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蔣季容/台北報導
兒盟今日舉辦記者會並公布《2025台灣青少年心理健康調查報告》。(圖/記者蔣季容攝影)近期有民眾提案,主張國高中上課時間改為上午10時至下午4時,避免學生睡眠不足導致憂鬱、自殺風險。提案於9月9日發起後,9月14日已通過附議門檻,至今附議人數破萬。對此,兒福聯盟今(17)日表示,縮短學校課程時間,若缺乏配套措施,恐怕只是讓補習班接手,孩子壓力未必減輕。兒盟強調,真正的關鍵在於孩子如何減輕課業與心理負擔,以及家長能否放下焦慮,給予孩子更多休息與自由。
兒盟政策發展處副處長李宏文今(17)日受訪表示,若將課程時數縮短,學校教不完,變成補習班接手,「這樣沒差別,只是場域從學校換成補習班,還要花更多錢。」李宏文指出,台灣家長「教育焦慮」非常高,只要跟別的家長不一樣,就會認為自己是不稱職的爸媽,讓孩子承受過度壓力。
「縮短上課時數」真能減輕壓力?家長心態是關鍵
李宏文認為,連署真正目的是減輕孩子壓力、增加休息時間,若是老師、家長的心態沒有改變,孩子的壓力還是在,「如何讓孩子在高度的競爭上放鬆一點,家長本身心態的放鬆是最大的關鍵。」至於教改制度如何能夠真的達到紓解孩子壓力,教育部也應再去思考。
近半數青少年睡眠不足!學習受到干擾
兒盟今日舉辦記者會並公布《2025台灣青少年心理健康調查報告》,情緒困擾的壓力可能影響拒學與睡眠問題,威脅青少年身心健康。兒盟調查數據指出,有20.5%的青少年每週會出現2到3次以上「不想上學」的念頭。近半數青少年有睡眠不足(47.9%)、作息紊亂(46.6%)的問題;有23.6%青少年正在經歷難以入睡、易醒等中度以上的睡眠困難,日常生活與學習因而受到干擾。
過去一週2成青少年想自殺
李宏文指出,台灣青少年正面臨嚴重的心理危機,兒盟調查數據指出,過去一週內有22.3%的青少年曾浮現過自殺的想法,10.8%青少年的自殺意念達到中度以上,恐已需要心理健康專業或精神醫療介入。進一步檢視性別差異,發現女學生有中度以上自殺意念的比例高達23.4%,遠遠超過青少男的7.5%,反映出青少女可能相對有更高的自殺風險。此外,有心理健康困擾且有實際求助經驗的青少年中,46.5%的青少年選擇向生成式AI傾訴。
李宏文認為,如果沒有適當的支持,青少年可能產生焦慮、憂鬱、甚至更嚴重的心理困境。青少年心理健康是數位時代不可輕忽的議題,需要各界正視與支持。對此,兒盟提出三點呼籲,包括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素養與親師支持,消弭公眾汙名、正視AI求助新趨勢,放寬未成年人使用線上諮商服務限制、教育部應全面檢視身心調適假之宣導及實施成效,排除學生請假阻礙。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
透過守門123步驟-1問2應3轉介,你我都可以成為自殺防治守門人。
※ 安心專線:1925(依舊愛我)
※ 張老師專線:1980
※ 生命線專線: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