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柯美儀/台北報導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形成原因可追溯至去年4月3日大地震。(圖/翻攝自馬太鞍溪堰塞湖監測紀實網站)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巨大洪水及泥沙重創下游光復鄉,造成多位民眾死傷、失聯。林業保育署指出,目前全台僅存2處堰塞湖,分別為花蓮馬太鞍堰塞湖和新竹泰崗溪堰塞湖,其中,泰崗溪堰塞湖自康芮颱風後形成,已穩定並自然溢流,下游安全可控;馬太鞍堰塞湖因去年地震與颱風豪雨形成,目前最新空拍顯示壩體已崩塌,湖水量僅剩15%,溢流風險大幅降低。
什麼是堰塞湖?
堰塞湖是因山崩、土石流、地震等突發地質事件,造成大量土石堵塞河道而形成的天然湖泊。這類湖泊的存在時間差異很大,可能短至數小時,也可能延續數千年。
堰塞湖為何危險?
堰塞湖的堰壩多由鬆散崩塌物構成,結構不如人工水庫穩固,存在時間不定。遇到持續降雨或湖水水位上升,壩體容易被沖刷或侵蝕,一旦潰決,下游將瞬間遭受大量洪水與土石的衝擊,造成極大的破壞與危害。
目前全台僅存在2處堰塞湖
新竹泰崗溪堰塞湖面積約1.3公頃,蓄水量約4.8萬立方公尺。(圖/林保署提供)林保署表示,泰崗溪上游目前存在一座堰塞湖,該湖形成於113年11月康芮颱風期間,距離司馬庫斯大橋上游約10公里。堰塞湖壩高約10公尺,面積約1.3公頃,蓄水量約4.8萬立方公尺,相當於20個標準游泳池容量。經評估,目前堰塞湖土體已達穩定狀態,並處於自然溢流階段。
林保署指出,堰塞湖上游迴水範圍內無重大保全對象,下游保全對象如司馬庫斯大橋與河道間有一定高差,即便發生潰壩,對下游聚落安全影響有限。但下游約14公里處的泰崗野溪溫泉,仍可能因水位與流速急速上升而對河道活動人員造成危險。
為確保安全,林保署已請新竹縣政府公告泰崗溪秀巒匯流處至堰塞湖間河段為「水域遊憩活動禁止區域」,並持續透過衛星影像監測堰塞湖變化。颱風或豪雨來臨前,也會提前通知下游相關單位加強警戒。林保署強調,目前泰崗溪堰塞湖狀況穩定,未出現明顯變化,暫無溢流危機。
目前新竹泰崗溪堰塞湖土體已達穩定狀態,並處於自然溢流階段。(圖/林保署提供)至於此次造成嚴重災情的馬太鞍堰塞湖,其形成原因可追溯至去年4月3日的大地震。當時花蓮多地發生坍方,山體土石鬆動,造成地質不穩定。到了今年7月中旬,薇帕颱風為花蓮帶來豪雨,馬太鞍溪上游發生大規模崩塌,最終形成這座釀災的堰塞湖。內政部指出,該堰塞湖壩高達200公尺,蓄水量約8,600萬立方公尺,其規模相當於一座南化水庫。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人員25日在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前進指揮所的記者會中表示,根據空拍回傳影像顯示,「原本高度很高的堰塞壩已經完全消失」,河道中僅剩大量流沙。目前堰塞湖壩體下切高度已超過104公尺,比原來降低相同高度,湖水量僅剩約1300萬噸,僅為原本的15%,因此不太可能造成致災性的洪水。
嘉明湖非堰塞湖?
林保署科長鐘立偉說明堰塞湖定義,是指由自然因素,如山崩、滑坡、火山爆發等或人為活動,導致河流、溪流或湖泊的水流被阻斷、攔截,進而在阻斷處上游形成的臨時性或半永久性的湖泊。而位在台東縣海端鄉的嘉明湖,主要由地質與地形變化形成,其成因與台灣中央山脈的造山作用有關,因此不能定義為堰塞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