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廖珪如報導
東元除了在地緣政治佈局閃開最大風暴之外,攜手電纜、鴻海都讓東元脫胎換骨,進到AI市場。(圖/東元提供)東元(1504)2025年9月營收達52億元,月增12%、年增19%,顯示美國關稅政策明朗後,北美馬達業務出現復甦跡象。第三季營收147億元,僅較凱基預估低2%,主因北美客戶先前暫緩拉貨影響,不過目前東元股價相當於2026年預估EPS的22倍本益比,維持「增加持股(Outperform)」評等與12個月目標價125元不變,並強調資料中心與智慧能源業務將成為公司中長期評價上修的關鍵催化劑。
一別過往還蹲在小家電系統的東元,靠著疫情期間就佈局美國,並且改寫業務格局,凱基投顧分析,東元主要業務正逐步回溫,STATCOM(靜止式無功補償系統)訂單持續認列,馬來西亞資料中心專案也將於今年認列約五成進度。凱基預估,2025年機電系統與智慧能源營收將分別年增6%與25%,帶動整體營收年增8%至595億元。
展望2026年,凱基預期東元營收將大幅成長111%,主要動能包括:(1) 與鴻海(2317 TT)合作打入美國「Stargate」模組化資料中心專案,(2) 亞洲資料中心業務持續擴建,以及 (3) 美國液化天然氣(LNG)出口需求強勁推動馬達出貨。
攜手鴻海 體質一改
報告指出,東元與鴻海換股後,將可望參與Stargate專案的電力與機電系統供應。根據凱基估算,機電系統占整體建置成本約20%至30%,若以建置成本每MW約3,000萬美元、鴻海取得40%市占率、2026年建置進度達10%(約550MW)計算,東元2026年營收貢獻可達約554億元新台幣。此外,軟銀(SoftBank)近期宣布計畫於18個月內(至2026年底前)完工1.5GW資料中心建置。由於鴻海與軟銀在美國俄亥俄州設有合資企業生產模組化資料中心設備,凱基認為鴻海接單比重有望高於原先預期,東元對應貢獻亦可能上修。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人於決策時應審慎評估風險,並就投資結果自行負責。
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