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程正邦報導
台灣獼猴抓住鴿子又拋又甩,鴿子掙扎了一段時間後奄奄一息。(圖/翻攝自臉書社團「高雄柴山樂遊交流」)高雄壽山地區近日流傳一段令人震驚的影片,畫面中一隻台灣獼猴抓住了一隻鴿子,鴿子短暫掙扎後便失去活力。影片被山友形容為「獵殺現場」並貼上臉書社團,引發部分民眾對獼猴行為異常或覓食習慣改變的擔憂。然而,專家對此出面解釋,強調這是野生動物的自然行為,民眾無需過度驚慌或干涉。
獼猴的雜食天性 捕食小型動物屬自然行為
針對這段影片,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秘書長林美吟表示,獼猴屬於雜食性動物,在牠們的食譜中,除了主要的植物性食物如果實、葉片、嫩枝芽外,也包含昆蟲、蝸牛、鳥蛋等動物性食物,用以補充蛋白質。因此,獼猴偶爾捕食小型動物或鳥類,雖不常見,但完全屬於自然界行為的一環,並非所謂的「脫序」或「食性大變」。
林美吟秘書長進一步觀察影片細節指出,影片中捕捉鴿子的小雄猴並未立刻撕咬,反而像是在拔毛,行為模式更傾向於玩耍或好奇。她推測,該隻鴿子可能原本就已受傷或生病,才會被獼猴「撿」到,最終因掙扎及被把玩而失去生命。
獼猴幫鴿子拔毛,另一隻獼猴看到滿地鴿毛也被吸引過來。(圖/翻攝自臉書社團「高雄柴山樂遊交流」)台灣特有種 數量穩定後解除保育
根據新竹市立動物園的介紹,台灣獼猴是台灣特有種,也是台灣唯一的靈長類野生動物。牠們是日行性群居動物,蹤跡遍布從平地到海拔3300公尺的高山。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台灣保育觀念的進步和保育工作成效顯著,台灣獼猴的族群數量已趨於穩定,因此在民國107年(2018年)已從保育類野生動物調整為一般類。這項改變雖然是保育成功的象徵,但也讓獼猴與人類活動區域重疊的淺山地帶,如高雄壽山,面臨更嚴峻的人猴衝突問題。
台灣獼猴抓住鴿子準備大快朵頤。(圖/翻攝自臉書社團「高雄柴山樂遊交流」)人猴共存守則:不餵、不露、不擾
隨著獼猴族群的穩定成長,遊客在山區或觀光景點遇到獼猴搶食或威嚇的事件也時有所聞。專家一再呼籲,要達到人猴和平共存,關鍵在於人類行為的調整,而非干涉野生動物的自然行為。
林美吟秘書長及各保育單位皆提醒遊客必須遵守「三不原則」,應以尊重的態度看待野生動物的自然行為,學習與這些台灣特有種生物和平共處。
1. 禁止餵食:餵食會改變獼猴的覓食習慣,使其對人類食物產生依賴,進而引發搶食行為。
2. 食物不外露:在獼猴出沒區,所有食物、飲料(包括水瓶)應收進背包,避免外露,以減少牠們靠近或搶奪的誘因。
3. 不觸碰、不干擾:遇到獼猴應保持距離,不要主動觸碰或驅趕。若獼猴靠近,應保持冷靜,不要與其拉扯搶奪物品,以免發生衝突。
台灣獼猴抓住鴿子拔毛,鴿子掙扎了一段時間後奄奄一息。(圖/翻攝自臉書社團「高雄柴山樂遊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