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綠能發展停滯?專家曝發展困境「提3點」示警:製造業國際競爭力正下滑

生活中心/羅欣怡報導

專家指出,儲能被視為穩定電網、支援AI與數據中心耗電的關鍵產業。(圖/翻攝自Shutterstock)
專家指出,儲能被視為穩定電網、支援AI與數據中心耗電的關鍵產業。(圖/翻攝自Shutterstock)

綠能議題討論熱度高,但有停滯的情形,業界普遍認為光電、儲能、漁電共生、農地使用等法規幾乎年年變動,甚至溯及既往,導致已核准的案場被迫重審或停工。業者直言:「設備買好了、土地租下了,政策一變,全部重來。」中央與地方審查標準不一,也使案場命運全憑地點。

「同樣的設計,一縣市通過、一縣市卡半年,企業怎麼敢投資?」根據經濟部能源署資料,截至2025年7月,太陽光電裝置量僅14.9GW、離岸風電4.06GW,與2025年20GW、5.7GW的目標仍差6.6GW。年初至8月光電併網量只有738MW,連續兩年衰退,預估創史上最低紀錄。2030年更需翻倍成長才能達標,然而制度卻踩在原地。

環評制度原意良善,卻成發展瓶頸。案場被視為高風險開發案,一再補件、審查,企業耗時三年以上才能取得核可。即使硬體建設完成,還恐被卡在電網。因饋線容量不足、台電系統未擴建,出現「太陽能板架好了,但上不了線」的景象,資金沉沒、利息持續增加,產業士氣也持續下滑。

專家認為,制度內部停滯,讓台灣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正在下滑。歐盟推動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國際品牌要求供應鏈使用綠電(如RE100),但台灣綠電供應不足、碳憑證取得困難,製造業面臨無法通過採購審查、甚至被排除供應鏈的壓力。反觀日本、越南、菲律賓已加速開放離岸風電與綠能補貼。專家示警:「綠電不只是環保問題,而是製造業出口保命符。」

專家指出,儲能被視為穩定電網、支援AI與數據中心耗電的關鍵產業,但交易制度仍侷限在單一型態,電力市場欠缺彈性。法規也頻繁修訂,讓投資人寧可「放著不做」,等待政策明朗。面對現階段困境,業界人士給出三項建議:

1.政策穩定性:重大規範應維持至少3至5年,不追溯既有案件。

2.審查透明與時限化:建立中央-地方協調平台、設定審查時限、環評分級。

3.電網與市場改革:強化饋線建設、落實電證分離與公開綠電交易平台。

#綠能

【#直播中LIVE】【20251021】彩券開獎
大數據推薦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