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倪譽瑋報導
醫師透露,有患者擅自停掉化療改做免疫療法,半年後腫瘤就變大了。(示意圖/資料照)日前腫瘤科醫師廖繼鼎拍片分享,他見過不少癌症手術後進入康復期的病人,因為鬆懈而害腫瘤復發,據臨床統計,約4成癌症復發「都藏在生活小細節裡」,常被忽略最後釀成遺憾的5大陷阱有:以為康復期就沒事了、狂吃保健食品、運動過度或完全不動、壓抑情緒、擅自停藥換療法,建議癌症術要積極「守住成果」,上半場是手術,下半場才是決勝點。
癌症手術後「戰爭未結束」 鬆懈恐讓腫瘤復發
廖繼鼎醫師指出,在眾多癌症病人中「打完仗卻仍輸掉後半場」者最讓他心疼,他舉多,一位37歲女子罹患乳癌第二期,手術切除病灶「非常乾淨」。出院當天女子露出「我終於自由」的表情,3個月後她忽略回診,半年後她腋下淋巴腫大、癌症復發,來找自己看病時,女子無奈喊出「我以為好了」。
廖繼鼎感慨,「那一刻我聽見的不是一句話,而是那個『我以為』,有時癌症最殘酷的不是第一次診斷,而是你以為戰爭結束的那一刻」癌症的故事並非在手術後就結束,但走到康復期的人卻「以為自己好了」然後鬆懈,據臨床統計,約4成癌症復發「都藏在生活小細節裡」並非藥物無效。
5大常見康復誤區 容易忽略釀成遺憾
一、以為「康復期=沒事了」
廖繼鼎表示,上述的37歲女子並非個案,很多人在手術後放鬆警覺,甚至懶得再追蹤。而所謂「假性安全期」指病人還沒完全康復卻以為自己安全了,以癌症來看,手術切除腫瘤,但體內仍可能潛伏癌細胞,只要免疫力下降、荷爾蒙改變「它就可能浮上來。」建議康復期患者,回診日一定要到、檢查前把問題寫下來、把醫師當夥伴。
二、狂吃保健品、亂補營養
廖繼鼎表示,有些患者康復期仍謹慎,卻走向「拚命補」的極端,曾有一位阿姨每天吃十多種保健食品,3週後肝指數飆高被迫暫停治療。廖繼鼎強調,有些草本製品或保健食品的功用無臨床醫學根據,還可能影響化療藥物效果,不是不能吃補品,而是要告知主治醫師、確認影響「最好的補品就是規律生活,最貴的毒藥較亂吃偏方」。
三、運動過頭或完全不動
部分民眾治療後急於證明「我能跑」,或稱「太虛跑不動」兩種都錯,廖繼鼎指出,根據美國臨床腫瘤協會的建議,癌症康復期患者每週應進行約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像是快走、瑜伽、伸展等,要避免完全不動導致肌肉慢慢萎縮,但也不能動太多過勞,「運動時能說話,但有一點喘」剛剛好。
四、情緒壓抑,不敢談癌症
廖繼鼎舉出,一位年輕媽媽手術成功,但家中都不談「癌症」,怕家人難過她也不敢講,導致連日孤單、恐懼,出現掉髮與驚醒等症。心理學研究顯示,過半癌症康復期者會出現焦慮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恐影響免疫力、睡眠,建議不應「裝沒事」壓抑情緒。
五、迷信新療法,亂換治療方向
廖繼鼎透露,他的一位病人聽信朋友所述「免疫治療」因此停掉化療,投入新療法半年腫瘤反而變大。廖繼鼎解釋,免疫治療針對特定癌症確實有效,但不是萬靈丹,7成病人免疫治療是無反應的,想嘗試新療法沒有錯,但要讓自己的醫療團隊知道,且不要私自停藥。
資料來源:廖繼鼎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