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三味線琴音繞樑!京都「藝妓」文化初體驗 一秒回到江戶時代

記者簡浩正/日本京都報導

第一組藝伎登場,左方藝伎以素淨的臉龐,並以髮簪盤起頭髮。(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第一組藝伎登場,左方藝伎以素淨的臉龐,並以髮簪盤起頭髮。(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說到京都,除了諸多神社、古色古香的寺廟,古典優雅、穿著華美和服的藝妓也是京都文化的代表之一,吸引許多觀光客趨之若騖。《三立新聞網》記者日前首次來到京都,剛好有個機會觀賞到藝伎表演,就跟著記者眼中的畫面與解說,一起感受當時現場的震撼吧。

藝妓是京都的文化瑰寶,在日本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被視為是傳統藝術的傳承者。據悉二戰後,因時代變遷等因素,花街文化逐漸衰退,使得藝妓人數也日益減少。

左方藝伎以素淨的臉龐,並以髮簪盤起頭髮,以扇子跳著正宗傳統舞蹈,姿態相當婀娜。一旁則搭配著三味線音樂。(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左方藝伎以素淨的臉龐,並以髮簪盤起頭髮,以扇子跳著正宗傳統舞蹈,姿態相當婀娜。一旁則搭配著三味線音樂。(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在結束一天的參訪後,記者晚間回到下榻的公主日航酒店(nikko princess kyoto),稍作休息後以休閒服裝參與晚宴,在酒酣耳熱之際,飯店安排了藝伎表演,吸引著眾人目光。先是兩位穿著黃色和服的女士出現,其中一位素淨的臉龐,臉上並未有太多妝容,並以髮簪盤起頭髮,以扇子跳著正宗傳統舞蹈,姿態相當婀娜;另一位則是盤腿坐著,彈奏著三味線音樂並吟唱搭配著藝伎舞蹈表演。

約莫兩首歌的時間後,第一位藝伎緩緩退下,兩位穿著寶藍色、鵝黃色和服並包著頭巾的藝妓登場,白色妝容、精緻的髮型和華美的和服,風格與前一位不同,隨著另兩首樂曲而起舞;有趣的是,此兩位藝伎跳的舞蹈並不全然相同,記者雖不知其意涵,仍被其悠揚而婉約的姿態所吸引。而後,四位藝伎一同出現,與在場賓客互動,並玩起類似猜拳的「座敷遊戲」。

隨後登場的2位藝伎,則包著頭巾、白色妝容、精緻的髮型和華美的和服,風格與前一位不同,也隨著樂曲而起舞。(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隨後登場的2位藝伎,則包著頭巾、白色妝容、精緻的髮型和華美的和服,風格與前一位不同,也隨著樂曲而起舞。(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隨後登場的2位藝伎,則包著頭巾、白色妝容、精緻的髮型和華美的和服,風格與前一位不同,也隨著樂曲而起舞。(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隨後登場的2位藝伎,則包著頭巾、白色妝容、精緻的髮型和華美的和服,風格與前一位不同,也隨著樂曲而起舞。(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在飯店人員安排下,四位藝伎開始自我介紹,並接受賓客提問。其中一位說到,藝伎文化在京都具有重要意義,是透過專業的女性表演者呈現日本傳統文化藝術,藝伎通常在高級茶屋和宴會中接待客人,不僅提供飲食服務,還進行表演、交談和輕鬆遊戲等。藝伎養成訓練時間不短,至少要3到5年,多則10年包含升遷才成養成,從站姿、鞠躬到斟酒等都有規範,過程中也接受多種日本藝術的訓練如唱歌、跳舞、傳統樂器三味線,更甚是茶道、書法、插花等傳統技藝。

記者詢問,除了當下看到的歌舞外,還有哪些會是比較常看到的藝伎表演?對方回應茶道體驗也蠻受歡迎,由藝伎講解如何刷抹茶並示範正確的茶道禮儀,同時也讓賓客親自體驗,過程中會有許多互動、拉近與賓客的距離。

據悉,藝妓文化起源於日本江戶時代(17世紀初至19世紀中期)京都的八坂神社周邊茶屋,這些茶屋提供茶水點心給參拜者,其中有「茶汲女」會透過歌舞來吸引客人。京都的藝妓(geiko)是以傳統藝術(如舞蹈、音樂、茶道)訓練為業的藝人,她們的見習生稱為「舞妓」(maiko),兩者之間存在嚴格的訓練和升遷過程。舞妓經過約五年的訓練和過渡期後,便可升格為藝妓,並需通過「衿替」儀式換上純白色衣領。

三味線是日本的傳統撥弦樂器,由琴杆、琴身和三根弦組成,以「撥子」撥動琴弦演奏。它起源於沖繩的「三線」,再傳入日本,並在江戶時代改良成現今的樣式。

四位藝伎與在場賓客交流後留下合影。(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四位藝伎與在場賓客交流後留下合影。(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活動結束前,藝伎與在場有興趣的賓客一一合影留念,記者也拍下四位藝伎並有幸的一同合照,成為此次日本行中最難忘的回憶之一。

#怎能不愛玩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