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中心/張尚辰報導
弗魯托斯指出,若維持與台灣的經濟關係對巴拉圭工業化與技術發展具有長遠利益。(圖/翻攝自Pixabay)近年來,中國積極拉攏台灣邦交國,試圖拓展外交影響力,近日甚至將焦點轉向巴拉圭。對此,巴拉圭海關總署署長的經濟學家弗魯托斯(Julio Fernandez Frutos)指出,維持與台灣的經濟關係對巴拉圭工業化與技術發展具有長遠利益;反之,若轉向與中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不僅宏觀經濟淨效益為負,每年還可能損失約5.92億美元(約新台幣189億元)。
根據巴拉圭媒體《Ultima Hora》報導,弗魯托斯表示,台灣的投資有助於將巴拉圭打造成工業與技術平台,因為台灣不僅是原物料買家,也可能在當地設立工業園區與自由經濟區工廠,促進製造業發展與技術轉移,創造高附加價值的就業機會。
巴拉圭深化台灣合作 推動工業與技術升級
除此之外,台灣還能協助巴拉圭強化電力基礎設施,應對2030年代可能出現的電力短缺。舉例來說,巴拉圭發展金融機構(AFD)目前已運用台灣提供的2億美元(約新台幣61億元)貸款,推出前所未有低利率的住房貸款,展現出兩國合作潛力。
在出口與產業升級層面上,弗魯托斯認為,與台灣合作可推動「巴拉圭製造」產品的附加價值,包括食品加工、電子、製藥、生技及電動車等領域,並透過雙邊培訓計畫培育能源、自動化與人工智慧等技術人才。
弗魯托斯比較對中貿易的結構性問題,指出巴拉圭自中國的進口額已超過50億美元(約新台幣1549億元),而出口卻不足3000萬美元(約新台幣9.2億元),顯示出明顯的結構性逆差。此外,他也提到,中國商品進口所繳稅負率甚至低於來自Mercosur(南方共同市場)的商品,反觀台灣市場仍在擴張,若趨勢持續,到2026年對台出口可望達3.5億美元(約新台幣108億元)。
中國投資誘因有限 貿易轉向風險高
至於對中國開放肉品與大豆出口的可能性,弗魯托斯分析,整體收益僅增加約3%,大豆受益高,但肉品價格反而下跌,淨收益有限,若貿易轉向中國,巴拉圭則可能需要放棄現有的穩定市場。
弗魯托斯強調,中國主要需求仍集中於原物料,缺乏對巴拉圭工業與技術升級的助益,若僅出口原料、進口製造品,長期將加劇貿易逆差與去工業化風險。他直言,「我們幾乎所有物資都從中國進口,但我們能賣給他們的東西卻僅限於原材料,這不是可持續的模式。」
最後,弗魯托斯提醒,應審慎評估中國投資意圖究竟是建設新工廠,還是僅收購戰略資產,如果他們購買現有港口,只會導致資產所有權的變更,無助於真正的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