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腳麻刺痛竟非椎間盤突出!OL長期「暴食」B群 醫:維生素變慢性神經毒

健康中心/程正邦報導

維生素 B6 是一種水溶性維生素,學名為吡哆醇(Pyridoxine)。它在人體內扮演著多種關鍵的輔酶角色,對於維持正常的神經、代謝和免疫功能至關重要。 (示意圖/freepik)
維生素 B6 是一種水溶性維生素,學名為吡哆醇(Pyridoxine)。它在人體內扮演著多種關鍵的輔酶角色,對於維持正常的神經、代謝和免疫功能至關重要。 (示意圖/freepik)

現代人追求健康,大量攝取保健食品已成為日常,然而,錯誤的劑量與迷思,可能將原本「神經營養」的好幫手,轉化成毒害身體的「健康殺手」。中醫師徐國峰近期分享了一個令人震驚的臨床案例:一名長期腳麻、刺痛的A小姐,遍尋骨科、復健科未果,最終發現元凶竟是她每天補充的高劑量維生素B群,導致罕見的功能性神經病變。

徐國峰醫師提醒,維生素B6請小心服用,過量恐變慢性神經毒。(圖/翻攝自徐國峰醫師臉書)
徐國峰醫師提醒,維生素B6請小心服用,過量恐變慢性神經毒。(圖/翻攝自徐國峰醫師臉書)

腳底如踩碎玻璃 完美脊椎卻無法解釋的劇痛

徐國峰醫師在臉書分享特殊醫案,在診間遇到A小姐時,她描述的痛苦症狀是雙腳從屁股、大腿到小腿持續發麻,特別是小腿和腳掌前方的刺痛感異常強烈,「早上起來的時候像踩在碎玻璃上。」

起初,徐醫師也將懷疑目標指向常見的椎間盤突出或足底筋膜炎。然而,進一步檢查卻推翻了所有假設。腰椎核磁共振(MRI)影像顯示,A小姐的脊椎神經孔道通暢、椎間盤飽滿,堪稱完美,沒有任何結構上的壓迫問題。而超音波檢查更證實,她的足底筋膜厚度僅有2.4毫米,遠低於足底筋膜炎的判斷標準(5毫米以上)。

維生素B6劑量與周邊神經病變發生率。(圖/翻攝自徐國峰醫師臉書)
維生素B6劑量與周邊神經病變發生率。(圖/翻攝自徐國峰醫師臉書)

每日劑量是安全上限10倍:神經營養變神經毒藥

在排除結構性問題後,徐國峰醫師將關注點轉向「代謝」因素。經詢問,A小姐才透露一個關鍵細節:「我每天吃B群,標示上的B6特別高,一天約攝取80至100毫克,而且每週還會去診所打一次神經營養針。」

徐醫師腦中警鈴大作,判定這是典型的維生素B6中毒。他解釋,維生素B6本是神經代謝所需的關鍵營養素,但當劑量一旦過高,就會反過來干擾神經代謝的平衡,對掌管感覺的神經產生毒性,導致手腳出現麻木、刺痛、甚至步態不穩等症狀。這是一種影像學難以辨識的「功能性神經病變」。

維生素 B6 必須在體內轉化為其活性形式 Pyridoxal-5'-Phosphate (PLP) 才能發揮作用。當 B6 過量時,它會與負責激活 PLP 的酵素競爭。導致神經細胞(神經元)內部發生一系列代謝功能障礙,最終造成損傷。出現麻木(Numbness)、感覺異常/刺痛(Paresthesia)、喪失振動感與平衡能力。(圖/翻攝自徐國峰醫師臉書)
維生素 B6 必須在體內轉化為其活性形式 Pyridoxal-5'-Phosphate (PLP) 才能發揮作用。當 B6 過量時,它會與負責激活 PLP 的酵素競爭。導致神經細胞(神經元)內部發生一系列代謝功能障礙,最終造成損傷。出現麻木(Numbness)、感覺異常/刺痛(Paresthesia)、喪失振動感與平衡能力。(圖/翻攝自徐國峰醫師臉書)

科學研究警示:B6過10毫克就有異常風險

徐國峰醫師引用歐盟食品安全局(EFSA)於2023年發布的一份論文報告來佐證此觀點。該研究分析了超過1000名長期補充B6的受試者數據後發現,每日B6攝取量只要超過10至20毫克,就有約1%至2%的受試者出現神經異常症狀;若長期超過200毫克,出現明顯神經病變的比例更高達10%以上。

正因為這些研究結果,歐盟已將維生素B6的每日安全上限大幅下修至12毫克。而A小姐每日攝取的劑量,竟然是歐洲安全上限的10倍以上,這已不再是保健,而是對身體的「慢性神經毒害」。

徐醫師進一步指出,部分人吃高劑量沒事,有些人卻會中毒,關鍵可能在於個人的PNPO與ALPL等基因差異,影響B6在體內的轉換效率。這警示著大眾,保健品的「一體適用」思維存在巨大風險。

徐國峰醫師提醒,購買B群或其他神經類營養品時,務必閱讀標示,若產品標示每日B6含量超過50毫克,應謹慎使用。(圖/翻攝自徐國峰醫師臉書)
徐國峰醫師提醒,購買B群或其他神經類營養品時,務必閱讀標示,若產品標示每日B6含量超過50毫克,應謹慎使用。(圖/翻攝自徐國峰醫師臉書)

劑量決定毒性:醫師呼籲停用並教戰自保

面對全球性的高劑量B6風險,徐國峰醫師語重心長地提醒大眾,必須破除「天然無害」的迷思,因為醫學的真相是「劑量決定毒性」。B6雖然是水溶性維生素,但其毒性並非來自於排不掉,而是直接干擾神經運作。

他建議A小姐立即停用所有口服與注射補充劑,並配合清淡飲食、多喝水及充足睡眠,讓身體進行自我修復,預計需要3至6個月的時間讓神經傳導恢復正常。

徐國峰醫師同時提醒消費者,在購買B群或其他神經類營養品時,務必學會閱讀標示並辨識風險:若產品標示每日B6含量超過50毫克,應謹慎使用。若同時服用多種B群、能量飲或注射營養針,務必留意每日總攝取劑量。一旦出現手腳麻木、刺痛、步態不穩或感覺遲鈍等症狀,應立即停用並尋求專業醫師進行鑑別評估。

#祝你健康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1115 LIVE 三立新聞直播-晚間新聞總整理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