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林浩博/綜合報導
中國與日本的外交風波恐怕仍難以落幕!彭博社分析,面對中國擴大報復,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可能並無阻止的好辦法。這次摩擦的導火線,是高市7日國會答詢時,將台海危機與自衛隊出動的可能性相連結,引爆了北京的怒火,要求高市撤回言論。
但高市以強硬右派姿態才當選自民黨總裁,從而能擔任首相,因此任何向中國的示弱,都會重傷她的威望。同時中國尚未使出稀土禁運的殺手鐧,一旦真的實施,則有重傷日本汽車業的風險。
高市早苗與習近平10月31日首次會談,然而之後因高市的挺台發言,導致中日關係急凍。(圖/翻攝自X平台 @takaichi_sanae)依賴中國有風險
日本經濟安保大臣小野田紀美,18日即在記者會直言:「對於一但稍有不滿,就訴諸經濟脅迫的對象過度依賴,不只是對供應鏈的風險,對旅遊業同樣是風險。大家平常就該去思考,如何降低這類風險。」言語間明示日本企業應小心與中國做生意的潛在風險。
專家:高市沒必要妥協
中國官媒喊打喊殺,暗示情勢若再升級,北京恐怕會再施加制裁,並切斷與日本的經濟、軍事與外交溝通管道。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前一天還放話,要高市撤回言論,否則「必將玩火自焚」。但前日本外交官宮家邦彥接受彭博訪問稱,他不認為高市會妥協,而且她也沒必要這麼做。
宮家邦彥分析,「如果中國想靠著施加壓力來打擊高市,可能只會獲得反效果」,他並拿出高市超過80%的民意支持度為例,「他們正是催動她支持度的引擎」。他說高市或許犯下了戰略的錯誤,但過往歷史一次又一次顯示,中日因敏感議題鬧翻後,通常要經過好幾個月的關係冰河期,雙方才會達成協議。
截至目前,高市並未撤回發言。高市能從自民黨總裁選舉勝出,正是憑藉她的強硬民族主義領導風格,若向北京低頭,她將遭遇極大的政治反噬。彭博社由此結論,這造成中日之間的對峙,現階段並無脫離的出路。
日本一橋大學教授淺野壘(Rui Aoyama)則是認為,「儘管中國至今反應激烈,但都經過計算」,「中國想重創日本經濟,但我不認為中方有斷絕關係的意圖」。
分析認為,中國若要以稀土禁令制裁日本,恐怕還會有美國總統川普的因素來攪局。(圖/翻攝自X平台 @MargoMartin47)殺手鐧:稀土禁運
高市面對的一大危險,是中國會否動用稀土管制的殺手鐧,藉此掐住仰賴該原料的日本汽車業。事關稀土與日本,恐怕還會有美國總統川普的因素來攪局,因為川普才宣布與中國的貿易休兵,為「全世界」解決了稀土問題,再加上該次亞洲行,川普還在訪日期間當面向高市保證:「任何妳想要的、任何妳需要的幫忙,我們都會在那裏。」
上一次中日關係鬧的這麼僵,是2012年日本國有化雙方有爭議的釣魚台列嶼。中國官媒的戰狼式發言,激起了十幾座城市的反日示威,並產生了長達數個月的杯葛日貨行動。那時日本出口因此下滑約10%,但有鑑於現今全球貿易流通的動盪,高市或許認為這點代價,她負擔得起。
另外,中國領導人習近平,這次對於國內民族主義也可能有所節制。去年的日籍學童深圳遇害,已顯露過度煽動仇日情緒的危險,而且正值中國經濟放緩,搧風點火太過,原本的反日抗議也許會轉向政府。
日早就吃過中國稀土虧
上一次對峙,中國就曾動用對日禁止稀土出口這一招,因此十年來,日本汽車業降低了對中國稀土的依賴。(示意圖/翻攝自unsplash)彭博行業研究(Bloomberg Intelligence)的資深分析師吉田龍夫(Tatsuo Yoshida,音譯)認為,上一次對峙,中國就曾動用對日禁止稀土出口這一招,因此十年來,日本汽車業降低了對中國稀土的依賴,但如今中國的稀土與半導體供應重要性卻又上升。吉田龍夫預測:「一旦稀土禁運捲土重來,將干擾日本的汽車生產,尤其是需要稀土原料的電動車。但我也認為,禁令效果會有時間差,因為汽車生產商與貿易商一定會建立儲備,作為應急。」
話雖如此,稀土供應中斷的越久,日本經濟所承受的壓力越大,不利高市的推動經濟成長目標。
伊藤忠綜合研究所的首席經濟學家武田惇志則指出,這次中日緊張程度預料會小於2012年,「我不認與美國對抗的同時,又深陷與日本的紛爭,會符合中國的利益。」
掌握全球脈動、深入觀點分析,訂閱一鍵看世界SET Glob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