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金管會警告,詐團利用社群平台偽造美股、港股資訊,引誘投資人上當,前9個月申訴達439 件。行政院雖證實10月詐騙財損已大幅減少 49.9%,但詐團正投資 AI 提升精準度。官方強調,民眾應具備「查證精神」,不貪高報酬,不加入陌生群組,以免成為詐團眼中的「肥羊」。圖為警方阻止民眾匯款給詐騙集團。(圖/資料照片)金管會警告,詐團利用社群平台偽造美股、港股資訊,引誘投資人上當,前9個月申訴達439 件。行政院雖證實10月詐騙財損已大幅減少49.9%,但詐團正投資AI提升精準度。官方強調,民眾應具備「查證精神」,不貪高報酬,不加入陌生群組,以免成為詐團眼中的「肥羊」。()
金管會近日再度針對境外股票投資詐騙發出嚴正警示,提醒民眾提防假冒名人、專家或俊男美女的詐騙手法,避免因誤信所謂「高報酬」、「內線交易」、「穩賺不賠」而受騙上當。根據金管會統計,2025年前9個月共接獲439件與投資詐騙相關的申訴案件,雖比去年全年787件和2023年的941件略為減少,但仍處於高原期,顯示詐騙手法持續變化、風險不容忽視。
港仙股老招再包裝殺進美股市場
金管會指出,近期詐騙集團透過網路社群、通訊軟體甚至交友平台,以虛構身份與偽造網頁,引導投資人開設委託帳戶,購買美股、港股或其他境外小型股。這類股票股權集中、成交量低,易於炒作。詐團先行進場推升股價,讓投資人短期內產生獲利錯覺,再乘機鼓吹加碼,隨即反向倒貨出場,使得股價暴跌、投資人血本無歸。這類行為與過去一度流行的「港仙股」詐騙如出一轍,且如今已蔓延至美股與其他外國交易所市場,手法更具隱蔽性。
金管會強調,許多詐騙平台的網頁極為擬真,甚至仿冒合法券商或金控集團的介面與名稱,讓人難以分辨真偽。呼籲民眾在接觸任何投資資訊、加入群組或下載投資應用程式前,務必提高警覺,審慎查核來源,切勿因一時貪念誤入陷阱。許多投資人因缺乏警覺,反而成為詐騙集團眼中的「肥羊」,成為宰割對象。
雖然2025年1至9月的申訴件數439件,較前兩年同期略有下降(2023年整年為941件,2024年為787件,2022年為636件),但金管會強調,下降幅度有限,仍反映投資詐騙在社會上具有持續性與高度變異性,政府雖透過多管齊下宣導防詐,但源頭難以遏止,投資人自我保護才是關鍵。
Google與Meta合作下架詐騙廣告
金管會也同步與Google、Meta等科技平台合作,針對疑似詐騙的廣告內容進行通報與下架。根據規劃,2025年6至9月的下架數據將於近日公布,並將一併補齊前期(1至5月)資料及歷年同期對照。金管會亦會持續將新的詐騙型態及非法投資平台名單公布於「非法證券期貨警示專區」,提供民眾第一手查核依據。
民眾如接獲疑似詐騙訊息或加入可疑群組,可撥打金管會投資服務專線(02)27373434或165反詐騙專線查詢。官方也強調,若有任何關於開戶、交易平台或商品資訊的不明確之處,應優先與合法券商聯繫,切勿透過不明來源網頁或第三方連結操作。
金管會再次重申,無論詐騙是否變形、是否轉至境外市場,只要投資人具備「查證精神」,不貪高報酬、不輕信話術、不加入陌生群組,就能有效阻絕風險、守住財富。投資沒有穩賺不賠的保證,唯有慎思明辨,才能遠離詐騙圈套。
165與金管會專線提供防詐協助
行政院打詐指揮中心今(19)日也針對詐騙議題發出最新說明,強調民意調查中民眾對詐騙問題的關注雖高,但應以客觀數據評估施政成效。根據內政部警政署與指揮中心統計,2025年10月全國詐騙案件受理量為13,673件,較2024年同期的18,150件減少24.6%;同期詐騙財損金額亦由去年的120億7,961萬元降至60億4,400萬元,減幅高達49.9%。案件數與財損均大幅下降,顯示政府近年來強化跨部會合作、推動「源頭防制、即時阻斷、下游追查」等策略,已逐步產生具體成效。
行政院指出,目前平均每月逾8,000名詐騙集團成員遭起訴,顯示執法機關加強辦案力度,但詐騙犯罪仍屬一場「不對稱戰爭」。詐團不僅投資AI技術提升詐騙精準度,更可能試圖透過社群媒體操弄輿論、製造政府打詐無力的錯覺,進而削弱政府信用、動搖社會信任。因此指揮中心呼籲媒體在報導詐騙議題時,應參照165打詐儀表板等公開數據,秉持專業與平衡原則,不應只依憑單點案例而忽略整體趨勢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