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CTWANT

今年8月黑龍江一名男子在保溫杯中倒入熱水並加入清潔劑,旋緊杯蓋後發生猛烈爆炸,杯體甚至嵌入牆面。(圖/翻攝自微博)天氣轉冷,不少民眾習慣使用保溫杯泡紅棗、枸杞、養生茶或熱飲,不過看似安全便利的保溫杯,若使用不當,竟可能成為「定時炸彈」。大陸近期多起事故顯示,密封狀態下的保溫杯在發酵、加熱或化學反應下,可能瞬間爆開,造成危險。
綜合陸媒報導,今年8月黑龍江一名男子在保溫杯中倒入熱水並加入清潔劑,旋緊杯蓋後發生猛烈爆炸,杯體甚至嵌入牆面;去年,四川一名女子正準備用餐,桌上保溫杯突然炸開,甚至在天花板留下破洞,杯內泡的是枸杞;2020年,福建一名女孩在保溫杯中泡紅棗後忘記飲用,十餘天後開蓋時瞬間爆炸,杯蓋彈出造成右眼球破裂。
消防單位進行多項實驗說明爆炸原因。第一項實驗顯示,紅棗、枸杞等食材在密閉環境中加熱後易產生發酵反應,微生物生成大量氣體,使杯內壓力不斷升高,一旦開蓋,熱液噴出極易造成傷害。第二項實驗證明,除垢劑遇到保溫杯內壁水垢會產生化學反應,快速釋放氣體,若在密封狀態中無法釋壓,同樣可能引發爆炸。第三項實驗則指出,發泡錠在密閉保溫杯內遇熱水會大量產氣,搖晃後壓力更升高,導致杯體爆裂。
專家提醒,保溫杯雖具有良好保溫與密封效果,但也導致存放某些飲品時暗藏危機。像牛奶、豆漿等高蛋白飲品在溫熱環境中極易腐敗,飲用可能引發腸胃不適;茶葉放在保溫杯中等同長時間高溫煎煮,香氣與營養大幅流失;中藥放太久則易變質;碳酸飲料和果汁具酸性,長期存放可能腐蝕不鏽鋼,造成重金屬溶出。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