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黃仁勳來台 GPU可能被TPU打敗?

財經中心/廖珪如報導

對於市場近期敘事時常把Google的TPU成功可能會擠壓輝達地位,長期關注科技產業「萬鈞法人視野」粉專也從產業面提出不同觀點。(圖/三立新聞獨家)
對於市場近期敘事時常把Google的TPU成功可能會擠壓輝達地位,長期關注科技產業「萬鈞法人視野」粉專也從產業面提出不同觀點。(圖/三立新聞獨家)

自從Gemini 3發表後,其優秀整合Google系統的性能受到青睞,臉書採購Google TPU的消息更讓輝達這兩天股票表現不佳受關注,讓阿宅界掀起一陣自研晶片已經超越GPU的說法,不過,究竟從產業面來看,是否Gemini 3的成功意味輝達護城河將被攻破。

趁著AI霸主黃仁勳感恩節抵達台灣,業界熱議話題前,熟諳科技業的「萬鈞法人視野」在粉專寫下,從台積的投片動能,其實可以很清楚看到未來兩到三年晶片廠商的規劃、市場版圖的變化與強弱起伏。今年第三季開始,Google 在台積的 TPU 投片量明顯上來,那時候大家還看不太懂這背後代表的戰略意涵,但現在回頭看,Gemini 3.0 的能力、Google 打算把 TPU 對外販售、推理 ASIC 的全面加速,其實都在台積的產能規劃裡提早被看得一清二楚。

問題是,市場看到 TPU 一強就立刻把敘事推成「Nvidia 要被威脅」。「萬鈞法人視野」分析,當你真正把供應鏈、產品定位、以及客戶行為放回整體 AI 架構裡,你會發現一件完全相反的事:TPU 很可能不是在削弱 Nvidia,而是在把整個 AI 市場往上推,最後連帶讓 TPU 和 GPU 的需求一起變得更強。

市場一直搞錯了。Nvidia 賣的不是 GPU,而是時間與效率。TPU 的快速崛起,也一樣不是在賣一顆便宜的 ASIC,而是在把推理階段的大規模成本解決掉,讓 AI 應用有條件走向真正的規模化。這也是為什麼,把「TPU vs Nvidia」想成一場你死我活的戰爭,一開始就是錯的前提。先把視角拉回根本。CUDA、NVLink、整套 AI Infra 是 Nvidia 十多年 headstart 的累積。Google 2016 才公開 TPU、2017 才支援訓練,兩邊在工具鏈、軟體堆疊、生態系成熟度上差距接近一個世代。這不是做出一顆效能高的 ASIC 就能抹平的差距,更不是省下硬體單價就能搬動的基礎建設。這也是為什麼老黃(黃仁勳)會直接講:「即使競爭者把晶片免費送,我們依然比較便宜。」時間成本、電力成本、維運成本、工程工時,是企業真正付錢買的東西,而不是晶片本身。

但 TPU 為什麼會讓 Nvidia 的需求變更強?原因很直白:推理成本被壓低後,AI 的使用量會爆炸成長。越多企業能負擔 AI,模型就會越大、越複雜,訓練需求會越來越高。這些訓練 workload 最後回到哪裡?答案顯而易見:Nvidia。你可以說 TPU 在擴大 AI 的地基,而 Nvidia 則站在那座地基上往上長。這兩個力量不是抵銷,而是互相推動。

「萬鈞法人視野」解釋,這也是為什麼 Google 自己明明有能力 100% 使用 TPU,卻仍然是 Nvidia 的大客戶。因為 TPU 與 GPU 的分工從架構上就不衝突:海量推理用 ASIC、複雜推理與訓練用 GPU。兩者在成本、彈性與開發者支援上有完全不同的定位。而只要你把台積的投片規劃、Google 的推理策略、以及 Nvidia 的工具鏈生態放在同一張地圖上,就會看到真正的 AI 終局:混合架構。不是 ASIC 幹掉 GPU、不是 GPU 擠死 TPU,而是 CPU + GPU + ASIC 同時存在,把各自最擅長的工作做到極致。

這樣的架構最能壓 TCO,也最能壓 Time-to-Result,而這兩項才是真正決定企業會把錢花在哪的關鍵。最後回到那句最重要的結論:市場以為 TPU 的崛起會威脅 Nvidia,但真實世界往往比敘事還務實。TPU 不是 Nvidia 的風險,而是讓整個 AI 市場變得更大的催化劑。當推理成本下降、使用量爆炸、模型變更大,訓練需求自然會回到 Nvidia。從台積的產能到雲端龍頭的 roadmap,線都連在一起。真正的戰場不是晶片規格,而是時間、效率與生態系。看懂這點,就不會被短線敘事帶著走。

大家看到 Gemini 3.0 這麼強,就一股腦把所有功勞都歸給 TPU。然而 Google 從來沒有義務公開整套運算架構,Gemini 很可能是 TPU 加 GPU 的混合架構,只是 Google 沒必要特別說明。這反而形成一個極高明的商業策略:讓外界誤以為「這一切都是 TPU 的功勞」,自然也就更有理由把 TPU 對外販售。

#Google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