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Netflix參與亞洲新媒體高峰會 攜手推動幕後人才國際化

娛樂中心/綜合報導

2025亞洲新媒體高峰會「培養潛力新星的幕後!這些寶藏人才如何渲染全球」專題座談(圖/NMEA提供)
2025亞洲新媒體高峰會「培養潛力新星的幕後!這些寶藏人才如何渲染全球」專題座談(圖/NMEA提供)

2025亞洲新媒體高峰會於11月24日至25日盛大舉行,集結亞洲影視內容與科技產業菁英,聚焦全球內容市場變化、AI技術應用、在地故事國際化及人才培育等核心議題。論壇以「韌性‧突圍」為主題,展現台灣影視產業在數位時代的創作能量與國際化潛力。

新媒體暨影視音發展協會(NMEA)長期致力於推動台灣影視產業升級,認為豐富的文化底蘊與人才資本是「台流」走向世界的關鍵。今年攜手國際串流平台Netflix,聯合舉辦「培養潛力新星的幕後!這些寶藏人才如何渲染全球」專題座談,邀請彼此影業共同創辦人陳郁佳、文策院策略研究處處長林喜雯、壹壹影業製作人黃郁茹、《如果我不曾見過太陽》製作人麻怡婷,以及演員姚愛寗,從劇本開發、製作流程、市場推廣到新面孔演員選擇等多元角度,分享台灣新生代人才如何在全球市場展現競爭力。

文化部長李遠於開幕致詞時,以第62屆金馬獎為例,強調台灣內容創作在民主自由環境下持續展現活力與實力,逐步提升國際能見度。他期許產業以「IP、AI、Innovation」三大I為核心,結合跨域、跨界、跨國合作,打造更具國際競爭力的內容產業。文策院董事長王時思則呼籲台灣善用科技優勢與多元文化,在全球內容產業中找到更大定位。

壹壹影業製作人黃郁茹、《如果我不曾見過太陽》製作人麻怡婷、演員姚愛寗(圖/NMEA提供)
壹壹影業製作人黃郁茹、《如果我不曾見過太陽》製作人麻怡婷、演員姚愛寗(圖/NMEA提供)

Netflix攜手產業 推動幕後人才國際化

專題座談中,與談人聚焦於如何突破台灣影視人才斷層,並透過跨界合作推動新面孔走向國際。《如果我不曾見過太陽》製作人麻怡婷分享,過去在《想見你》啟用許光漢、以及後續挑選李沐、曾敬驊、石知田、徐鈞浩等新演員時,往往面臨市場對知名度的保守態度。她指出:「其實平台如 Netflix 對選角很開放,但資方往往更在意知名度與市場回收。我們需要更有勇氣,也要對內容有信心,才能推動新面孔被看見。」

Netflix台劇《童話故事下集》演員姚愛寗以自身11年演藝經歷,分享新演員面臨的知名度困境,她鼓勵年輕演員珍惜每一次表現機會,持續累積經驗,最終會被市場看見。

壹壹影業製作人黃郁茹亦呼應,製作端常在「新鮮感」與「市場安全感」間掙扎,但跨界與跨國選角能帶來更多創意火花。「我們希望演員不只是本地新秀,也能帶來國際連結。只要角色適切、演技扎實,市場會逐步接受不同背景的演員。」她也建議產業推動「新人共同 Audition 計畫」,由平台與多家公司合作,建立更透明多元的新人選角機制。

文策院策略研究處處長林喜雯(圖/NMEA提供)
文策院策略研究處處長林喜雯(圖/NMEA提供)

養成多元跨域人才 實戰經驗成關鍵

在談到編劇養成時,黃郁茹指出,台灣長期存在影視教育體系偏單一的痛點,限制了編劇人才的多元性,因此壹壹影業與 Netflix 共同推動的「Netflix 未來人才培訓計畫」採半年期實戰導向,培養能直接銜接產業、立即投入工作的編劇助理。

她表示,「新血」不只指年輕創作者,更包括剪輯、美術、舞台劇、喜劇寫手及海外養成等跨界人才,這些背景能為劇本帶來更深層的人物觀察與更多元的故事視野。她強調,編劇最核心的能力是「對人有關懷與觀察,技術其次」,多元人才的加入能為內容生態帶來更活潑的創造力。

政府與產業攜手 打造多元人才培育生態

文策院策略研究處處長林喜雯回顧去年與 Netflix 合作的編劇工作坊,首次導入「好萊塢編劇室」運作方式,並由不同背景的師資帶領學員分組實作,從故事結構、受眾定位、投資邏輯到國際市場分銷一一拆解。她強調課程以「邊做邊學」方式,協助創作者理解劇本如何被運用,並透過提案大會或創投媒合,讓人才培訓成果落實產業需求。文策院每年出版的「消費者趨勢調查」也成為產業掌握市場偏好與內容方向的重要工具。

座談與會者一致認為,台灣影視產業已進入國際化新階段,未來應強化產業聯盟與分工合作,例如跨公司聯合選角、梯隊式排檔、分季製作等模式,讓新演員、編劇與導演能在不同作品中持續磨練與累積里程,同時降低投資風險、提升業界整體競爭力。

#Netflix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直播中LIVE】賴清德赴台南廟宇參香祈福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