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制度空窗、供應鏈失真?美妝業界:蘇丹紅事件揭台灣產業裂縫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化粧品原料檢測示意畫面,蘇丹紅風波使原料供應鏈資訊、檢驗制度再受關注。(示意圖/unsplash)
化粧品原料檢測示意畫面,蘇丹紅風波使原料供應鏈資訊、檢驗制度再受關注。(示意圖/unsplash)

國內多款化妝品遭驗出禁用色素蘇丹 4 號後,社會一度將焦點放在「哪些品牌被點名」。有產業界與學者指出,此次風波真正攪動的,是更深層的結構問題:跨國原料供應鏈資訊失真,加上台灣長期缺乏化妝品檢驗工具,使即便遵循規範的本土廠商,也難以預防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產業界與學者認為,在此次事件爆發之前,台灣並沒有具法律效力的蘇丹色素檢驗方法。食藥署指出,相關檢驗方式是 11 月 17 日才建立。換言之,各家業者即使想自行檢查,也根本沒有合乎法規的檢測工具。這個制度缺口,使負責任的廠商反而必須承擔更高的風險,讓產業界普遍感受到結構性的壓力與不公平。

供應鏈的問題更是此次事件的深層關鍵。化妝品配方師林志青指出:「這次問題紅色複方原料流向廣泛,不只台灣品牌受影響,國際集團包括萊雅旗下品牌以及韓系美妝大廠也被波及。」這句話點破了問題本質:上游資訊的不實已經超出單一國家的監管範圍,國內外品牌同樣在同一條供應鏈中受影響。

國際之間目前仍有 130 支高疑慮產品尚未公開,其中 87 支在台灣市面上就能買到。然而主管機關首波僅公布國內 14 家業者,未呈現國際品牌的受影響情況,導致消費者容易以為事件僅與本土品牌相關,形成認知落差。

臺中市化粧品工業同業公會則強調,國內 GMP 工廠與品牌多半按照規範執行原料評估與文件審查,但如果上游提供的資訊失真,下游很難自行查核,「但下游採購廠商卻往往成為輿論衝擊的第一線承受者」。

此次事件中,也有多家企業在疑慮尚未釐清前,即採取預防性下架或主動通報食藥署,例如綠藤生物科技。然而,公告僅列出廠商與產品名稱,並未同時呈現「原料端才是問題核心」與「部分業者是主動自主管理」,使得那些率先採取負責任行動的企業在公眾眼中反而被誤解成「被查獲」。

林志青對此憂心:「這次事件中,有些廠商是在第一時間就先採取預防性行動並主動通報,但公告方式沒有揭露行動脈絡,反而讓願意承擔的業者站在最前面受衝擊。這對產業是一種錯誤訊號。」

因此,學界與產業界普遍呼籲,政府應針對制度面迅速補強。包括具法律效力且可立即使用的檢驗方法、跨國原料端更嚴謹的查核標準、供應鏈文件透明化、以及讓廠商能自主管理的檢測工具等措施,都是不可或缺的。另外,在公布受影響產品時,也應完整揭露事件脈絡與源頭責任,避免錯把矛頭指向下游品牌。

產業代表強調,唯有修補制度漏洞,才能真正保障消費者,也能讓願意負責與積極自主管理的本土廠商不再在資訊斷層中承擔過度風險。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1128 LIVE 三立新聞直播-晚間新聞總整理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