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公主病」和「母豬教」,其實是同一件事情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文/V太太(queerology)

最近,「母豬教」是一個非常熱門的議題。所謂「母豬教」和其他的「教」不太一樣,其「教友」並非信仰、崇拜母豬,相反的,這是一群反對母豬的人。雖然對於「母豬」一詞所包含的內容尚眾說紛紜,但根據我的了解,「母豬」的基本定義大約是:「利用自己的女性身分以及傳統的性別規範而獲取某些好處(例如吃飯可以不付帳),甚至用這樣的標準來約束、壓迫無法給予這些好處的男性的女性。」而更嚴重一點的母豬,甚至可能打著女性主義、性別平權的名號,來掩蓋或合理化自己的行為。因此,母豬教友們的名言便是「仇母豬但不仇女」,認為自己反對的對象是有著特定行為或特徵的女人,而不是女性整體,自然無「仇女」之嫌。

我理解母豬教友們此處的立論:他們認為自己在乎的是行為,而非身份;他們相信一個女性如果被仇視,那是因為她剛好做了母豬會做的事情,而不是因為她的性別。不過呢,以「又不是所有的女人都是母豬」這件事來證明仇女並不存在,似乎也是有點薄弱的立論。我認為,當我們試圖判定母豬教到底仇不仇女,或者母豬教到底是不是一個「性別化」(gendered)問題時,其實有幾個面向可以考慮。例如,母豬至今仍舊沒有一個確定的範圍,除了因為這個概念相對新穎外,其實也可能說明了其定義本身就高度浮動的特質。而面對這個高度浮動、變化的概念時,我們首先必須問的問題就是,那麼這個定義是隨誰變動的?誰有權力修改、解釋母豬的定義?換句話說,誰有定義母豬的話語權?

▲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其次,這個權力從何而來?這些定義又是因應哪樣的規則而產生的?例如,年輕時「放蕩愛玩」、性生活豐富,年紀稍長後再選擇一個「老實男人」成婚的女性普遍被認為是母豬,但為什麼一個女性如果這樣做,會被認為是不道德的?這個不道德,是根據誰的標準?

最後,這樣的規範是不是只針對特定性別存在?如果母豬教反對的是行為,為什麼這些行為規範只適用於女性?一個男人,有沒有可能也是母豬?或者,有沒有一種存在叫作「公豬」?如果母豬並不包含男性,是男性的行為不受規範,還是這套規則不適用於男性?那又為何,男性和女性會有不同的標準呢?如果我們這樣細細問下來,恐怕就會發現,母豬教或許有可能不是基於「仇女」的心態而生,但母豬和母豬教的存在,卻和傳統性別角色規範以及性別權力的差異脫不了關係。

加入 @setn 好友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