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臉書朋友讓你「藍瘦香菇」了?研:恐增憂鬱風險

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臉書留言總是讓心情不美麗,當心可能會增加罹患憂鬱症的風險。董氏基金會今(16)日指出,根據美國一項研究顯示,在臉書遭受的負面人際經驗,例如被霸凌、被誤解等,出現憂鬱症狀的風險是沒有負面經驗者的3.2倍。

董事基金會執行副主任李麗亭說,臉書出現負面人際關係,像是遭霸凌等,有研究指出恐提升憂鬱症風險。

董氏基金會表示,這項研究為美國布朗大學2016年發表於《青少年健康期刊》,研究對象為264位參加過「新英格蘭家庭研究」的第三代年輕人,並於2013年至2014年期間調查受試者使用臉書負面經驗與其憂鬱狀況的關聯性。

研究指標著重於受試者的負面人際關係發生頻率、嚴重性,及花費多少時間於臉書等。結果發現,82%受試者表示在使用臉書後至少有一次負面經驗,例如被霸凌、不友善、被誤解或不想要的聯繫等情形;有過四次或四次以上的負面經驗者占63%。而24%的參與者呈現中度至重度的憂鬱症狀。

董事基金會執行副主任李麗亭說,研究者指出,即使控制相關干擾變項後,例如青少年時期的憂鬱狀況、父母的心理健康、性別、社會支持、臉書使用狀況和就業狀況等,有負面臉書經驗的人出現憂鬱症狀的風險是沒有負面經驗者的3.2倍。

不同形式與頻率的負面經驗會造成不同的憂鬱風險。遭遇霸凌或不友善對待者有憂鬱傾向的風險,是沒有負面經驗者的3.5倍,與不想聯繫的人互動則為2.5倍;僅經歷一至三次的霸凌或不友善對待會提高憂鬱風險,經歷四次或四次以上與不想聯繫的人互動或誤解時,出現憂鬱症狀的風險則有顯著的提升。

李麗亭強調,面對面的人際關係能從對方的表情、聲調、情緒等觀察,較能了解彼此想要表達的語意,然而,透過網路的人際往來,僅單就文字或表情符號解讀,很容易加入主觀想法而誤判真實狀況。

李麗亭建議,如果使用社群網路的經驗很不愉快,不如先遠離讓自己冷靜下來,並思考,對方的敘述是真實的我嗎?因為在看不到表情的情況下,雙方都容易大膽回應,很多時候與事實並不符,想留什麼就寫什麼文字,「也許對方的意思只是開玩笑,但卻被當真了」。

加入 @setn 好友 #《奕起聊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SETN12小時新聞現場 #直播中LIVE】每周一至周五早上10:00至晚間22:00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