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鼻胃管」非世界末日!中風男復健恢復吞嚥功能

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62歲向先生有三高病史,去(2017)年2月初某日,因為騎機車回家時感覺頭暈立刻到急診就醫,經醫師診斷發現是腦部右側延腦阻塞型中風初期後即被安排住院後,同時又診斷出患者有「靜默性吸入」,於是建議其以鼻胃管進食,復健恢復吞嚥功能後就拔除鼻胃管,也解除了向太太認為先生會一輩子與鼻胃管為伍的擔憂。

▲阮綜合醫院語聽治療中心治療師組長曾偉誠說,當患者經診斷後有嚴重吞嚥困難,就有使用鼻胃管必要,如頭部外傷患者昏迷、癌症患者治療危及吞嚥能力時,等到病人清醒以及吞嚥能力恢復後,即完成階段性任務就可拔掉。(圖/阮綜合醫院提供)

替該患者診治的阮綜合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陳巧霓表示,向先生確診為初期中風,進入本醫院「PAC急性後期照護計畫中心」治療,經過「吞嚥攝影檢查」顯示向先生有難以被發現的「靜默性吸入」,於是建議向先生以鼻胃管進食,向太太得知丈夫「要插鼻胃管」,頓時有如晴天霹靂,情緒相當激動,因為向先生當時非但右側肢體偏癱,還完全不能言語,她極度憂慮丈夫從此就要這樣終其過一生,相當難過。

所幸,在該院語聽治療中心治療師組長曾偉誠的解釋下,理解先生吞嚥功能的現況與限制,並知道了鼻胃管的置放是暫時性的,向太太因此稍微鬆一口氣,經由該院PAC急性後期照護中心住院治療配合復健2個多月以後,向先生首先恢復手腳行動功能出院,在搭配最新的吞嚥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下,這時他的吞嚥功能也大有進步,已經可以口進食布丁狀質地的食物了,4月初出院後又再仍持續大約2個月的吞嚥復健治療,其吞嚥能力已進步到不需放鼻胃管,從中風發病到痊癒前後不到半年,目前已恢復正常飲食,過著常人的生活。

向先生是家庭經濟支柱,初中風時,他和妻子對預後情況感到徬徨無比,但在向先生住院治療期間,積極參與治療衛教及臨床訓練手法學習,配合語言治療師建議,準備各種適合安全下嚥的食物及質地,原本不會開車的她,更在短短兩周學會開車,展現為妻則勇的堅韌性格。

向先生在太太加油打氣、協助復健下,手腳行動能力明顯恢復,嗓音表現也逐漸好轉,從沙啞的聲音變得較響亮,無力的咳嗽也變得有力,感覺整體狀況有好轉,先生也變得更有動力繼續復健。

曾偉誠指出,向先生的腦血管中風類型是肢體恢復較快、但語言及吞嚥能力較差的類型,尤其『靜默性吸入』是一種病患吃進的食物容易誤入肺部、但卻無任何嗆咳反應的情況,又因為病患沒有咳嗽或呈現任何外顯的徵兆,未確診的吞嚥障礙也可能因患者進食困難的不適感讓進食意願降低,導致脫水、營養不良和腎功能衰竭!

曾偉誠談到,很多民眾對插鼻胃管有所誤解,一聽到就覺得掙扎、焦慮,其實民眾主要是把急性期與慢性期的放與不放的認知混淆了,以急性期而言,緊急時用來維繫生命,當患者經診斷後有嚴重吞嚥困難,使用鼻胃管就有必要。例如頭部外傷患者昏迷、癌症患者治療危及吞嚥能力時,就得暫時用鼻胃管提供營養,患者清醒後以及吞嚥能力恢復後,即完成階段性任務就可拔掉,若病情變差,醫師和家屬才需要討論繼續依賴鼻胃管的意義。

因此,曾偉誠建議,中風患者的進行吞嚥能力攝影檢查後,與醫師、語言治療師、營養師討論最安全的進食條件,完善與安全的營養攝取有助病情改善。患者與家屬也不必過於憂心復健預後,選擇管路灌食並非一輩子的決定!況且,經由語言治療師的評估,可以訓練患者作吞嚥功能的復健,並積極面對自我練習及保持口腔衛生清潔,一段時間後就可以拿掉鼻胃管、正常進食了。

加入 @setn 好友 #《奕起聊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