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兒子竟大學「肄業」 郭葉珍:無心念書就休學吧!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暑假期間,孩子們的生活是家長們「甜蜜的負擔」。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的副教授郭葉珍,日前在臉書發文分享自己所寫的「小孩沒動力讀書、想休學、瘋狂打電動怎麼辦?」一文,她表示家長們清一色都是問她這三個問題,並有相同的「莫名堅持」,郭葉珍教授在文中一一破解。

▲郭教授提醒家長,當這個信念造成另一個人的墮落擺爛,你就需要生出新的信念,為了他好,快撤退!(圖/翻攝自pixabay)

◆家長們總會覺得

1、拿到畢業證書是基本的。

2、沒畢業讓他出去工作孩子沒有能力,而且可能會變壞。

3、大好光陰不讀書太浪費。

▲郭教授認為,既然孩子無心念書,不如「休學」,讓孩子工作來引發念書的動機。(圖/翻攝自郭葉珍臉書)

◆拿到畢業證書是基本的?

郭教授發現,來找她的家長,都會認為孩子「必須」拿到某個學校的畢業證書,再痛苦也要拿到那一張。但她認為,喜歡上學真的是要有「緣份」,然而大部分的人都不「喜歡」學校。

她舉自己的孩子們為例,「我的兒子打從國中就吵著要休學,高中也是上課睡覺、下課尿尿,有機會就逃學,大學唸到一半就輟學,打死不回去唸書了」。

而她「台大畢業」的女兒「有時候我們散步聽到學校打鐘的聲音,她會說,哎唷,不寒而慄,根本就是引發痛苦的聲音。」就連台大畢業生都如此討厭上學,更何況是其他人,郭教授認為,「人有很多種,喜歡上學綁在那邊的人真的很少很少。」

▲郭教授分析,父母唸小孩不讀書,孩子為了「逃避讀書不愉快的痛苦」沒日沒夜的從「打電動」得到成就感與人際交流感。(圖/翻攝自pixabay)

◆知識只能從學校得到?

郭葉珍教授接著提到,「我的兒子大學沒畢業,上網自學音樂,五年後做出台北時裝週走秀音樂;他用日文幫樂團翻譯,而我根本不知道他什麼時候學會的。對,他是看動漫學的,然後有了動力自學日文。」

郭教授分析,這會產生一個惡性循環,父母唸小孩不讀書,孩子為了「逃避讀書不愉快的痛苦」沒日沒夜的從「打電動」得到成就感與人際交流感。於是父母火大狂唸,孩子被唸煩了往外衝,父母怕出事,半要脅半軟化的把孩子弄回來,而孩子怕沒人養,也只好回來。同樣的戲碼,無限輪迴上演,導致全家痛苦不堪。

▲郭葉珍教授認為,「沒人靠的時候,能力就生出來了。」(圖/翻攝自pixabay)

◆沒畢業讓他出去工作,孩子沒有能力,而且可能會變壞?

郭教授認為,既然孩子無心念書,不如「休學」,讓孩子工作來引發念書的動機。但父母們又會開始擔心,「怕孩子沒有能力工作」、「怕孩子去工作交到壞朋友變壞」。

郭葉珍教授認為,「沒人靠的時候,能力就生出來了。」她說明,如果有人養,我為什麼不躺在床上打電動?如果有人煮好飯放在桌上,我不吃還要拜託我吃,我為什麼要出去飯桌跟大家吃飯?

因此,「一個人必須是被放生了,他的能力才會長出來」,就像「騎腳踏車」,有人一直在後面扶著,騎車的那個人,永遠都不會長出平衡的能力。

但為什麼這麼多父母放不了手?郭教授指出,「或許是因爲有著家人就是要彼此照顧,不離不棄,怎樣也要有一碗飯給他吃的信念」。

不過她強調,「信念要隨著實際狀況改變,當這個信念造成另一個人的墮落擺爛,你就需要生出新的信念,為了他好,快撤退!」也提醒家長,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讓孩子「不得不」長出力量站起來。

▲郭教授認為,人有很多種,喜歡上學綁在那邊的人真的很少很少。(圖/翻攝自pixabay)

◆大好光陰不讀書太浪費?

郭葉珍教授認為,知道要珍惜光陰讀書的「前提」是,我清清楚楚的知道「我為什麼要讀書」,才會有珍惜感,如果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讀書,珍惜感要從何而生呢?她解釋,在清清楚楚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之前,需要「摸索」。

郭教授指出,「家長對於孩子沒有志向,不知道自己以後要幹什麼,茫茫渺渺過生活,經常是生氣的。」

不過她不諱言的說,「天生知道自己要幹什麼的孩子真的是很少」。

她說明,「我的學生唸到大四,都不見得知道自己要幹什麼」,據他們形容,他們就像一群魚被擠著推著唸完高中,在親朋好友七嘴八舌的建議與壓力下,莫名其妙的就進了這個科系。

▲郭教授提醒,志向是摸索來的,因此「浪費」光陰去摸索,是一定要的啊。(圖/翻攝自pixabay)

◆孩子的志向從「體驗」而來

那麼孩子怎麼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不做什麼?她提到她哥哥當年會想當醫師的原因,暑假的時候,她爸爸會要她哥哥去「挑磚頭」、「去紙廠搬紙」。於是她哥哥體悟到,「自己是可以躺著就不要坐著,可以坐著,就不要站著的人」。認清自己後,郭教授的哥哥為了「不要做勞動工作,就卯起來讀書」。

▲郭教授認為,喜歡上學真的是要有「緣份」,然而大部分的人都不「喜歡」學校。(圖/翻攝自pixabay)

◆「浪費光陰」摸索志向是必須

郭教授提醒,志向是摸索來的,因此「浪費」光陰去摸索,是一定要的啊。她解釋,「時間的意義並不是絕對的」,照顧弱勢兒童的陳爸五十幾歲就走了;有些人活到八十幾歲,天天給子孫、給社會找麻煩。

她呼籲家長們,「不讓孩子有時間探索與失敗,非常有可能我們會製造出,活到八十幾歲天天給子孫給社會找麻煩的人」。(編輯:許書萓)

加入 @setn 好友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