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動鼠蹊部爆痛!20多歲高瘦男 下半身出問題渾然不知

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一名20多歲身形高瘦男子平日的休閒嗜好是打籃球,不過近日卻發現只要稍微活動鼠蹊部就會疼痛,籃球運動因此受阻,趕緊求助醫師才發現,原來自身有先天髖關節發育不良問題,再拖下去恐變成退化性關節炎,所幸透過微創手術治療,免切開肌肉,術後終於能擺脫疼痛、開心重返籃球場。

▲醫師表示,許多在青少年或成人時期出現的髖關節局部不正常結構。(示意圖非新聞當事人/pixabay)

替該名患者診治的三總骨科部主治醫師王聖豪表示,退化性關節炎是人體最常見的關節疾患,也是人工關節置換最常見的原因。髖部關節炎最常見的臨床症狀是髖關節周邊的疼痛。

王聖豪說,過去大多認為退化性關節炎跟病患個人因素比較相關,但近年研究發現許多髖部退化性關節炎跟髖部局部結構有很大的關係,許多在青少年或成人時期出現的髖關節局部不正常結構(例如髖關節發育不良或股骨髖臼撞擊症候群等疾患)會造成病患的髖部早期局部疼痛,這些關節局部因素若沒有儘早診斷及治療,可能會造成病患的持續疼痛及活動受限,隨著時間的演進,會繼續演變成髖關節退化性關節炎,導致後續需接受手術重建或人工關節置換。

王聖豪指出,該名男子在10幾歲開始就感覺到鼠蹊部出現疼痛,甚至還痛到屁股,原本以為只是運動過度,未料就醫診斷竟是髖關節發育不良所致,經評估接受正前開式微創手術後1週就能正常活動。

王聖豪說,髖關節疾患臨床診斷,一般以X光即可診斷; 電腦斷層攝影(CT)及核磁共振檢查(MRI)可以呈現細微的髖關節骨頭及軟組織(軟骨及關節唇)的狀況,幫助後續治療的規劃或手術的選擇。

▲醫師王聖豪說,近年研究發現許多髖部退化性關節炎跟髖部局部結構有很大的關係。(圖/記者楊晴雯攝)

王聖豪說明,髖關節傳統手術主要以病患側躺姿勢擺位,從後位切口及前外側切口為主,傷口大小平均為10到15公分,手術時需切斷肌肉、出血也比較多、術後較為疼痛及復原時間需2至3週。

而正前開式手術時病患為平躺姿勢擺位,術中主要是以闊筋膜張肌及縫匠肌之間的間隙當作通道來進入髖關節,傷口平均約8至10公分大小,手術中沒有切斷肌肉組織,不需要等待肌肉復原時間,術後疼痛感較輕微,因此病患術後約休息7至10天就能恢復日常的活動。

王聖豪坦言,傳統與正前開式手術的效果差不多,最大的差別在復原時間的長短;目前健保給付正前開式微創手術,幾乎所有患者都能適用,不過此項手術很考驗醫師技術,手術切口小,在手術時視野窄,因此學習門檻高,若執刀醫師對該術式不熟稔,恐引發併發症。

加入 @setn 好友 #《奕起聊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