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馬蘭豪奔牛民俗 列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昨天在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舉行的會議,將巴西東北布馬蘭豪州的「奔牛」(Bumba Meu Boi)文化綜合體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巴西,奔牛,列入,非人類,文化遺產(圖/中央社)

▲巴西東北布馬蘭豪州的「奔牛」文化綜合體匯集舞蹈、音樂、戲劇、設計和工藝等語彙,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圖/中央社)

教科文組織聲明指出,馬蘭豪(Maranhao)的「奔牛」是由多種風格、多群體組成的文化綜合體,基於對6月聖徒的膜拜、信仰非洲宗教神祇、宇宙論和這個地區的民間傳說,建立起信仰、慶典和藝術之間的內在關係。

巴西國家藝術歷史資產研究所非物質文化遺產部(DPI-Iphan)主任奎洛茲(Hermano Queiroz)在會議現場雀躍地表示,「奔牛」是巴西最重要的民俗文化表現之一,現在也成為全人類的民俗文化表現。

「奔牛」是巴西最傳統的民間節慶之一,受到非洲黑人、西班牙鬥牛、葡萄牙和法國節慶影響,但與西班牙在7月舉行的奔牛節無關。研究人員相信,巴西的奔牛慶祝活動起源於17世紀的東北,而「牛」在當時的殖民和奴隸社會具有很大的象徵意義和經濟重要性。

「奔牛」是多元藝術表演,匯集舞蹈、音樂、戲劇、設計和工藝等語彙,綜合巴西文化的豐富性,在巴西各地被賦予不同名稱,通常在6月節慶期間進行,講述奴隸夫妻方濟各和卡特琳娜的故事。

根據故事,卡特琳娜懷孕後想吃牛舌,方濟各為了滿足妻子的願望,殺死主人飼養的最美麗的牛。主人發現牛死後,召喚巫師讓牠復活。而當牛重獲新生時,整個社區也開始歡慶。

「奔牛」因源自黑人奴隸慶典,一度受到東北菁英階層打壓,1861年至1868年間甚至被禁止。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巴西,奔牛,列入,非人類,文化遺產(圖/中央社)

▲巴西馬蘭豪「奔牛」是一種多元藝術表演,圖為聖保羅非洲博物館(Museu Afro)展出在慶典中使用的道具牛。(圖/中央社)

2011年,「奔牛」文化綜合體獲得巴西政府承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年後申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

巴西觀光部長安東尼(Marcelo Alvaro Antonio)指出,「奔牛」被列入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將加強東北地方社區已經制定的推廣計畫,並力求促進更多的遺產教育行動,擴大研究和宣傳文化資產價值。

「奔牛」文化綜合體是巴西第6個被列入國際名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另外5個包括庫西瓦藝術-人體繪畫和瓦傑皮圖形藝術(2003年);巴伊亞海灣森巴舞圈(2005年);弗列佛-雷西夫狂歡節的藝術表現(2012年);拿薩勒聖母朝聖活動(2013年);以及卡波耶拉戰舞圈(2014年)。

中央社 加入 @setn 好友

【SETN12小時新聞現場 #直播中LIVE】每周一至周五早上10:00至晚間22:00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