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伊波拉?非洲貧窮不忌口 大啖怪異「野味」

三立新聞/綜合報導

台灣食安問題引起重視,不過在世界其他角落,糧食不足的問題更嚴重,根據國際森林研究中心調查,非洲剛果盆地居民,每年食用約500萬噸的野獸肉,主要是黑猩猩、蝙蝠和猴子,甚至包括老鼠,這些肉類可能寄宿著致命病毒,三立採訪團隊走進賴比瑞亞的市場,到處可見人們大啖猴肉。東南非的馬拉威,甚至沿街叫賣「老鼠串」。

另類"食安危機"! 三立直擊非人大啖"鼠肉"

要了解一個地方的文化,最快方式就是走進傳統市場,但西非菜市場裡,總是令人瞠目結舌。兩個賴比瑞亞大男生,爭搶一塊看來黑漆嘛烏的肉乾。忍不住張開大口吃起來,到底啥玩意,當地人帶路揭謎底。原來這黑色帶毛的,全是火烤後的猴子肉乾,儘管焦黑又被肢解,捲曲猴手猴腳還是頗嚇人。

另類"食安危機"! 三立直擊非人大啖"鼠肉"

市場猴肉販說:「在我出生之前,我祖父母出生之前,我們就開始吃猴肉,伊波拉根本跟肉沒關係,我和我的小孩吃,我的老公也吃,我們全家人都吃猴肉。」雖然伊波拉疫情爆發後,賴比瑞亞政府下令禁「野味」,但根深蒂固飲食習慣,要改可沒這麼容易,大啖獸肉背後也隱含苦衷。

另類"食安危機"! 三立直擊非人大啖"鼠肉"

像是薩哈拉沙漠以南的馬拉威,氣候乾旱,農業技術落後,糧食來源短缺,當地最火紅的小吃竟然是老鼠。好幾隻烤田鼠,插在長長竹竿上沿街叫賣,看到車子一來立刻撲向前。儘管外國遊客常被突如其來的老鼠串嚇的手足無措,但在飽受饑荒的國度,雨季後田裡出現的鼠輩,至少能填飽肚子,因為大多數日子,馬拉威人的蛋白質來源只能靠牠。

另類"食安危機"! 三立直擊非人大啖"鼠肉"

當地的一種螞蟻,叫做Naymu其實也是當地蛋白質的來源之一,他會在地上挖洞,看到螞蟻出來就抓起來放進嘴巴裡吃。體型比一般螞蟻大的Naymu,在馬拉威孩子眼裡可是寶貝,螞蟻洞邊抓到,立刻放進杯子盤裡,因為有時這些收穫,可是要帶回家給爸媽。馬拉威小朋友說:「雨天過後,這些飛蟻通通都會跑出來,我們就會拿著一個杯子,在洞的旁邊等,一看到就把牠們抓起來,有時候媽媽會把這些螞蟻用炒的來吃,有的時候配玉米糊吃。」

另類"食安危機"! 三立直擊非人大啖"鼠肉"

昆蟲果腹,生長在富裕國家的我們難以體會,但對非洲子民而言,這是荒野惡土上不得不的生存之道。(整理:實習編輯陳煥然)

   《消失的國界》節目播出時間

首播:三立新聞台(六)23:00
重播:三立新聞台(日)10:00、(隔週日)03:00

完整的內容,請鎖定三立新聞台《消失的國界》。加入【消失的國界】粉絲團,一起探索全世界!
https://www.facebook.com/113347522063809

三立新聞台 加入 @setn 好友 #消失的國界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