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獨特客家文化 新堯灣與台灣奇妙結緣

「新堯灣」這3個字對許多台灣人來說非常陌生,孰不知這個位於砂拉越州的小鎮,不僅有台灣教授年年到訪及著書,甚至還與台灣湖口老街結為姐妹街,成了台馬交流的寶貴結晶。

▲每年元宵節,馬來西亞新堯灣華人大肆慶祝「阿娘出遊」,用獨特繞境方式抬著觀音菩薩與其他神明穿梭各鄉鎮,夜晚還有各種熱鬧的遊行活動。(圖/中央社)

提到馬來西亞,多數台灣人的印象可能停留在雙子星大樓、黑風洞、熱浪島、檳城與馬六甲的古蹟,而這些景點都集中在連接泰國與新加坡的馬來西亞半島。鮮少人知道,隔著南海的另外一端,還有砂拉越州(Sarawak)與沙巴遙遙相望。

作為馬來西亞面積最大的州屬,砂拉越州有著一片廣闊翠綠的熱帶雨林,孕育著各種多元豐富的文化,其中新堯灣(Siniawan)就是一個例子。它距離首府古晉(Kuching)約20公里,是一個3600人的百年老鎮。其中華人約700戶、原住民比達友(Bidayuh)有750戶、馬來人則有100戶。

雖然這裡人口不多,但融合當地原住民所產生的獨特客家文化,吸引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副院長羅烈師的注意。在2011年時,他正著手研究全球的客家文化,某天有人推薦新堯灣,他就獨自帶著行李,來到這個小鎮上看一看。沒想到這一踏足,就開始與這個「小灣」結下了不解之緣。

先說說這個小鎮名字的小典故。在1840年前,新堯灣曾是馬來人的村落,隨後經歷了戰爭,馬來人四處逃散。之後當地發現礦產,吸引了第一批華工到此地建立部落,幾年後逐漸發展成繁榮的村鎮。

到了1857年,這裡爆發了「石隆門華工事件」。當時華工與英國殖民統治者詹姆士.布魯克(James Brook)爆發衝突,最終華工死亡無數,屍橫遍野發出臭味。當地原住民覺得臭味難聞,不斷喊著Sinyaman(不香的意思)。後來華人取其譯音,稱這地方為新堯灣,後來遷移到這裡的華人與當地原住民融洽相處,逐漸發展成新堯灣獨特的「原住客家文化」。

羅烈師在這裡住下不久,就發現這裡擁有許多迷人且寶貴的文化記憶。除了這裡的華人仍說著流利的客家話,吃著傳統客家食物外,最有趣的是每年元宵節,當地華人大肆慶祝「阿娘出遊」,用獨特繞境的方式抬著觀音菩薩與其他神明穿梭在各鄉鎮,夜晚還有熱鬧的各種遊行活動,連原住民與馬來人也放下宗教歧見共同歡慶,讓他覺得不可思議。

後來,他決定專注在新堯灣進行田野調查,陸續在報章與論文中發表各種當地歷史與風俗的記載。在2015年,他集結所有作品,出版了「阿娘的土地:砂拉越新堯灣的信仰和歷史」,不僅成了少數深刻描繪海外華人地區生活的台灣著作,也成了馬來西亞獨一無二以小鎮為獨立書寫的文本。

對當地華人來說,新堯灣的指標則是每週五、六、日的週末夜市。新堯灣青年團代表黎德鴻表示,在2010年時,當時新堯灣面對工作機會凋零,年輕人外流與人口老化的窘境。後來當地領袖突發奇想,建議模仿台灣老街辦夜市,因此在10月15日,小鎮迎來了第一場民辦的週末夜市。

他表示,當初在不到200公尺的老街上,各種販賣美食的攤位林立,概念非常簡單。原本無心插柳,沒想到最後卻開出一片花。由於雙層老屋古色古香,加上多元的美食攤位陸續進駐,讓這個小鎮夜市盛名逐漸遠播。

為了吸引更多年輕人注意,這裡也開始策劃一些常設活動,例如每年舉辦一次「西部牛仔之夜」,讓遊客打扮成各種西部牛仔在街上唱歌跳舞;偶爾也會舉行許多童玩活動,配合一些古早味裝置,讓許多成年人緬懷童年時光。

由於這個夜市與台灣老街相仿,因此在羅烈師穿針引線下,2016年將台灣湖境村村長兼大窩口執行長羅美搖等人帶到新堯灣進行學術交流,最後甚至簽署備忘錄,與台灣湖口老街締結成為跨海姐妹街。

之後,台灣的三位客家歌手黃子軒、A May 徐世慧與陳瑋儒受到「新南向政策」影響,在2017年也前來新堯灣策劃了一系列的音樂活動。他們不僅協助推動當地的客家文化,也為新堯灣創作歌曲「我愛新堯灣2.0」。

值得一提的是,得過兩次金曲獎最佳客語專輯的黃子軒,在今年推出的新專輯「上鄉」中,再度把新堯灣寫成歌曲「堯灣」,紀念他對這片土地的厚愛。

儘管受到許多台灣文化藝術人士的推崇,但平日的新堯灣小鎮依維持著樸實恬靜的生活步調。最常見的畫面,就是各族老人坐在老街騎樓喝茶聊天,偶爾有巴士經過在老街停下,有些遊客在販賣著舊唱片的老店淘寶。而河邊的小船緩緩開行,負責將對岸馬來村莊的居民載到小鎮來採購。

或許正是這樣尊重多元的生活態度,才讓新堯灣發展成一種獨特在地的客家文化,並跨海與台灣結下了許多奇妙的緣分。相較近幾年雙邊商業與教育交流,這種文化層面的交流更是台馬關係最美麗的風景。

中央社 加入 @setn 好友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